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黄帝内经故事版 > 第91章 经脉
    黄帝与雷公对话:关于经脉的知识

    雷公:黄帝陛下,我听闻《禁脉》一书上说,针灸治疗的关键在于经脉。经脉是治疗的,需要了解它的运行路径和度量,以及它与五脏六腑的关联。我希望能详细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黄帝:雷公啊,人的生命起始于精,精生成后,脑髓也随之产生。骨作为支撑身体的干,脉则是气血的营运通道,筋强健有力,肉如同围墙保护内部,皮肤坚固则毛发得以生长。食物进入胃中,经过消化,脉道通畅,血气便能顺畅流动。

    雷公:请您详述经脉的起源和作用。

    黄帝:经脉的作用,简而言之,能判断生死、处理百病、调和虚实,是针灸治疗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肺手太阴之脉为例,它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再回到胃的入口,上行穿过膈膜与肺相连。从肺系横向走出腋下,沿着手臂内侧,行于少阴心主之前,经过肘中,沿着前臂内侧上缘,进入寸口,再上行至鱼际,最后从大拇指的尖端出来。其分支从手腕后直接出次指内侧尖端。这条经脉若有异常,就会导致肺胀满、喘息咳嗽等症状。

    大肠手阳明之脉则起始于食指尖端,上行至合谷穴,再进入前臂上缘,经过肘外侧,上行至肩,从肩峰前侧出来,上行至颈椎骨会合处,再下行至缺盆,联络肺,穿过膈膜,属于大肠。这条经脉若有异常,则可能出现牙痛、颈肿等症状。

    胃足阳明之脉起始于鼻梁交界处,下行至鼻外侧,进入上齿中,再出来环绕嘴唇,下行至下巴,然后沿着下颌后缘,上行至大迎穴,再上行至耳前,经过太阳穴,至额头。这条经脉若有异常,则可能出现寒战、面色发黑等症状。

    对于经脉的治疗,要根据其虚实盛衰来决定。若经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快速进针,寒则留针时间长,若有陷下则施灸。若经脉既不盛也不虚,则直接按照经脉本身进行治疗。

    以上便是关于经脉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黄帝与雷公对话:关于经脉的进一步探讨

    雷公:黄帝陛下,您之前已经详细解释了肺、大肠和胃的经脉走向和相关的疾病症状,那么脾、心、小肠、膀胱和肾的经脉又是如何呢?

    黄帝:很好,雷公。我们继续探讨。

    脾足太阴之脉

    黄帝:脾足太阴之脉起始于大脚趾的尖端,沿着脚趾内侧的白肉部分,经过核骨后面,上行至内踝的前侧,再沿着小腿内侧向上,经过胫骨后面,与足厥阴肝经相交后,继续上行至膝盖和大腿的内侧前缘,进入腹部,与脾相连,联络胃,上行穿过膈膜,环绕咽喉,连接舌根,并散布于舌下。

    雷公:这条经脉若有异常,会有何症状?

    黄帝:若这条经脉出现异常,可能导致舌头僵硬,进食时呕吐,胃脘痛,腹胀,经常打嗝,但排便或排气后会感觉舒适,身体感觉沉重。此外,还可能影响脾的功能,导致舌痛、身体无法动弹、食欲不振、心烦、心痛、大便稀薄、肿块、腹泻、水肿、黄疸、无法入睡、强迫站立、股膝内侧肿胀和脚趾无法活动等症状。

    心手少阴之脉

    黄帝:心手少阴之脉起始于心脏,向下穿过膈膜,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脏出发,向上穿过咽喉,连接眼球的系带。其主干从心脏继续向下,穿过肺部,从腋下出来,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太阴心主之后,经过肘内侧,沿着前臂内侧后缘,到达手掌后部的锐骨尖端,进入手掌内侧后缘,并沿着小指内侧,到达其尖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

    黄帝:小肠手太阳之脉起始于小指的尖端,沿着手的外侧上行至手腕,穿过踝中,直上沿着前臂骨的下缘,经过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行至臑的外侧后缘,从肩胛骨处出来,绕过肩膀,交汇在肩上,进入缺盆,联络心脏,沿着咽喉下行穿过膈膜,到达胃部,与小肠相连。

    膀胱足太阳之脉

    黄帝:膀胱足太阳之脉起始于目内眦,上行至额头,交汇于头顶。其分支从头顶至耳上角。主干从头顶进入脑络,再出来分别下行至项部,沿着肩胛内侧,挟着脊柱,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联络肾脏,与膀胱相连。

    肾足少阴之脉

    黄帝:肾足少阴之脉起始于小脚趾下方,斜行穿过脚心,到达然谷下方,沿着内踝后面,进入脚跟中,向上经过小腿内侧,从膝盖内侧后缘上行至大腿内侧后缘,贯穿脊柱,与肾相连,联络膀胱。

    雷公:我明白了,对于每条经脉的治疗,我们都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决定是补还是泻,是快还是慢,对吧?

    黄帝:正是如此,雷公。根据经脉的虚实盛衰,我们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黄帝与雷公关于经脉的进一步对话

    雷公:黄帝陛下,关于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以及其与其他经脉的关联,我还有一些疑问。

    黄帝: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始于胸中,向下穿过膈膜,与三焦相连。其分支从胸部出发,穿过胁肋,下行至腋下三寸处,上行至腋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太阴、少阴之间,进入肘中,再下行至前臂,行于两筋之间,进入手掌,沿中指,到达其尖端。还有一支从手掌中分出,沿小指次指,到达其尖端。

    雷公:这条经脉若有异常,会有何症状?

    黄帝:若这条经脉出现异常,可能导致手心发热,手臂和肘部痉挛疼痛,腋下肿胀,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胸胁满闷、心跳加快、面色发红、目黄、喜欢笑个不停等症状。这主要与脉有关,主要影响的是烦心、心痛和掌中热等病状。治疗时,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根据寒热情况调整治疗速度,若陷下则施灸,若经脉不盛不虚,则直接针对经脉进行治疗。

    雷公:明白了。那么三焦手少阳之脉又是怎样的呢?

    黄帝:三焦手少阳之脉起始于小指次指尖端,上行至指间,再沿着手腕外侧,穿过前臂外侧两骨之间,上行至肘部,沿着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从足少阳之后交出,进入缺盆,散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穿过膈膜,与三焦相连。其分支从胸中上行至缺盆,再上行至颈部,环绕耳后直上,从耳上角出来,再向下绕过颊部至颧骨。还有一支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雷公:这条经脉异常时,会有何症状?

    黄帝:三焦手少阳之脉若有异常,可能导致耳聋、听力下降、喉咙肿胀、喉痹等症状。主要影响的是气所生的病状,如出汗、目锐眦痛、颊痛等。治疗方法与前面类似,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根据寒热情况调整治疗速度,若陷下则施灸。

    (之后,黄帝与雷公继续讨论了胆足少阳之脉、肝足厥阴之脉等其他经脉的特性和异常时的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涉及到了口苦、心痛、腰痛、面色不佳等多种症状,以及通过泻法、补法、热疗、寒疗、艾灸等手段进行治疗的方法。)

    黄帝:关于经脉的断绝,我需要特别提醒你。例如,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这是因为太阴经是负责温暖皮毛的,若其气不足,皮毛便会失去光泽;足太阴气绝则肌肉失养,导致唇舌萎软;足少阴气绝则骨髓失养,导致骨骼枯槁。这些情况都预示着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及时治疗。

    雷公:我明白了,经脉的断绝确实是严重的警示。这些知识对于针灸治疗来说至关重要,我将牢记在心。

    黄帝与雷公关于经脉与络脉的对话

    雷公:黄帝陛下,您之前提到了经脉的断绝与疾病的关系,我深感其重要性。但关于络脉,我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

    黄帝:雷公啊,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遍布全身,如同经脉的细小支流。它们不像经脉那样深藏于体内,而是相对容易观察和感受到。

    雷公:那么,我们如何区分经脉与络脉呢?

    黄帝:经脉通常深藏体内,不易直接观察,我们主要通过诊察气口(寸口)来判断其虚实。而络脉则常常浮现在皮肤表面,可以直接看到。

    雷公:那么,这些络脉的病变会有什么表现呢?

    黄帝:络脉的病变通常会表现为颜色的变化。比如,如果络脉呈现青色,那可能是寒症和疼痛的表现;如果呈现红色,则可能是热症;如果呈现黑色,可能是长期瘀滞导致的痹症。

    雷公:我明白了。那治疗这些络脉的病变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

    黄帝:治疗络脉病变时,我们通常选择络脉的郁结处进行刺血,以泻出邪气和瘀血。如果瘀血严重,即使没有明显的郁结,也要及时刺血治疗,以免瘀血积聚成痹。

    雷公:这些治疗方法真是精细啊。那能否给我举些具体的例子呢?

    黄帝:当然可以。比如手太阴的络脉“列缺”,它从手腕处分出,进入手掌,散入鱼际。如果这条络脉出现病变,可能会导致手掌发热或小便频繁等症状。治疗时,我们在手腕上约一寸半的位置进行刺血。

    再比如手少阴的络脉“通里”,它从手腕处分出,上行进入心脏,联系舌本和目系。如果这条络脉病变,可能会导致膈肌不适或言语困难等症状。治疗时,我们在手掌后一寸的位置进行刺血。

    雷公:这些例子真是生动易懂。通过您的讲解,我对经脉与络脉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黄帝:很好,雷公。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黄帝与雷公关于经络的对话

    雷公:黄帝陛下,您之前已经详细解释了众多经脉的特性和疾病表现,现在能否再讲讲关于络脉的部分呢?

    黄帝:当然可以,雷公。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它们遍布全身,连接脏腑,与经脉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今天,我就为你讲解几种重要的络脉。

    雷公:首先,请您说说足太阴的络脉“公孙”。

    黄帝:足太阴的络脉“公孙”,起始于内踝后方一寸的位置,它分出后走向足阳明。这条络脉的分支进入肠胃系统。如果其气上逆,可能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如腹泻或呕吐;若邪气实,则可能出现肠中切痛;若正气虚,可能出现鼓胀等症状。治疗时,我们会在其分出之处进行施治。

    雷公:那么足少阴的络脉“大钟”呢?

    黄帝:足少阴的络脉“大钟”,起始于踝后并绕过足跟,分出后走向足太阳。它的分支还会经过上行进入心包,并向下贯穿腰脊。这条络脉如果出现气逆,可能导致烦闷;邪气实则可能出现闭癃(排尿困难);正气虚则可能出现腰痛。治疗时,我们同样会在其分出之处进行施治。

    雷公:足厥阴的络脉“蠡沟”又是怎样的呢?

    黄帝:足厥阴的络脉“蠡沟”,起始于内踝后五寸的位置,分出后走向足少阳。它的分支经过小腿内侧,上行到睾丸部位并在此处结聚。这条络脉如果气逆,可能导致睾丸肿胀和突然发作的疝气;邪气实则可能使睾丸变长;正气虚则可能出现瘙痒等症状。治疗时,我们会针对其分支进行施治。

    雷公:关于任脉和督脉的络脉,您能否也为我讲解一下?

    黄帝:任脉的络脉“尾翳”,起始于鸠尾下方,并散布于腹部。如果邪气实,可能导致腹部皮肤疼痛;正气虚则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和搔抓的症状。

    督脉的络脉“长强”,从脊柱两侧上行至项部,再散布到头部,并向下到达肩胛骨左右。它的分支走向足太阳,并深入脊柱。如果邪气实,可能导致脊背强直;正气虚则可能出现头重,甚至高摇头的症状。

    雷公:脾的大络“大包”又是怎样的呢?

    黄帝:脾的大络“大包”,起始于渊腋下三寸的位置,并散布于胸胁部。如果邪气实,可能导致全身疼痛;正气虚则可能使全身关节松弛无力。这条大络如果出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治疗它来调和全身的气血。

    雷公:这十五条络脉,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黄帝:这十五条络脉,在邪气实的时候,通常会表现为明显的症状;在正气虚的时候,则可能出现功能减退或缺失。如果我们在体表看不到明显的症状,就需要从上下寻找,因为不同的人经络的分布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这就是络脉的特性和治疗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9_39406/2829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