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黄帝内经故事版 > 第88章 官针
    黄帝坐在龙椅上,对伯高说:“伯高,我听说针刺治疗博大精深,但具体如何运用,我还不是十分明了。你能否详细为我讲解一番?”

    伯高恭敬地答道:“陛下,针刺之道确实精妙无比。九种针具各有所长,其长短大小都根据病情而选用。如果选用不当,病情就难以得到治疗。例如,疾病在皮肤表层,若用针过深,就会损伤到健康的肌肉,甚至使皮肤化脓;若疾病深入体内,而针刺过浅,则病气无法排出,反而可能形成大脓。疾病小却用针大,会导致气泄过度,对病人有害;疾病大而针小,则病气无法排出,治疗也会失败。”

    黄帝点头表示理解,继续问道:“那么,你能详细说说各种病情下,应该如何选用针具吗?”

    伯高说:“当然。如果疾病在皮肤且位置不固定,就应用镵针直接刺向患处,但皮肤发白时不宜刺。疾病在肌肉之间,应用圆针。疾病在经络且为顽固痹症,应用锋针。疾病在血脉,且气血虚弱需要补充,应用鍉针在井荥分俞处刺入。若形成大脓,应用铍针。痹气突然发作,应用圆利针。痹气疼痛持续不减,应用毫针。疾病深入体内,应用长针。水肿导致关节不通,应用大针。疾病在五脏深处,应用锋针在井荥分俞处刺入,并考虑四时变化。”

    黄帝听后,对针刺治疗有了更深的了解,又问道:“我听说针刺有九种变化,你能详细说说吗?”

    伯高答道:“是的,陛下。九种变化包括俞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和焠刺。俞刺是刺向经络的穴位;远道刺是病在上而刺其下,如刺腑俞;经刺是刺向大经络的结络;络刺是刺向小经络的血脉;分刺是刺向肌肉之间;大泻刺是用铍针刺向大脓;毛刺是刺向皮肤表面的痹症;巨刺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焠刺是用火燔针治疗痹症。”

    黄帝又问道:“我还听说针刺有十二节,与十二经络相对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伯高解释说:“十二节包括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针、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和赞刺。每种刺法都对应不同的病症和经络,例如偶刺用于治疗心痹,一刺前一刺后;报刺用于治疗游走不定的疼痛;恢刺用于治疗筋痹等等。每种刺法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黄帝听后,对针刺治疗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伯高的医术赞不绝口。

    黄帝听完伯高之前关于针刺治疗的讲解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伯高,你提到了一些关于针刺深度和方法的细节,我想进一步了解。”

    伯高恭敬地回答:“陛下,请讲。”

    黄帝说:“你说‘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这是什么意思?”

    伯高解释道:“陛下,当经脉深藏,难以触及之时,我们应当轻轻地将针刺入,并长时间留针,以便让针感能够深入并引导出经脉中的病气。这样,空出的经脉就能重新恢复其气的流动。”

    黄帝又问:“‘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这又如何理解?”

    伯高回答说:“陛下,当经脉浅显时,不应立即刺入。我们应当先按压经脉,使邪气聚集,然后再进行针刺。在刺入时,需小心操作,避免损伤正气,只让邪气随针而出。”

    黄帝点头,继续问:“‘三刺则谷气出’又是什么意思?”

    伯高说:“陛下,三刺之法,首先浅刺皮肤,以驱散阳邪;接着稍深刺入,至肌肉层,以排出阴邪;最后深入至分肉之间,此时谷气便能随针而出。正如《刺法》所言:‘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

    黄帝听后,深思片刻,又问道:“伯高,你提到‘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这是不是说,作为医者,需要了解病人的年龄、体质、气血的盛衰以及病情的虚实?”

    伯高点头:“陛下所言极是。作为医者,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包括年龄、体质、病情等,才能选择最恰当的针刺方法和深度,从而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黄帝又问:“你之前提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能否详细解释一下?”

    伯高说:“当然可以。这五种针刺方法,分别对应五脏。半刺是浅刺皮肤,快速出针,不伤肌肉,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病,与肺相应。豹文刺是左右前后多次针刺,以取经络之血,主要用于治疗心病。关刺是直刺筋上,治疗筋痹,不伤血,与肝相应。合谷刺是左右如鸡足般分散针刺,治疗肌痹,与脾相应。输刺是直入直出,深刺至骨,治疗骨痹,与肾相应。”

    黄帝听后,对伯高的医术和医德赞不绝口,深感受益。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9_39406/2829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