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为张氏先祖扛大旗 > 第32章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2)
    关于张仲景向其他医生学习,还有一个小故事。

    那时候,南阳有个特别有名的医生叫沈槐。他虽然医术高超,但年纪大了,也没有一儿半女的,心里总在担心自己的医术没人继承,结果因为天天想着这事,吃不好饭,又睡不好觉,慢慢地就病倒了。

    听说沈槐病了,南阳和附近地方的医生们都跑去给他看病,可是谁都说治不好,沈槐的病也越来越重。

    张仲景也听说了这事,立马放下手头的事,跑到沈槐家去看他。

    他仔细查看了沈槐的病情,发现他是因为忧虑过度才生病的。

    于是,他想了想,给沈槐开了个药方。

    只是这个药方有点特别,它是用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每种杂粮面都要一斤,还要在药丸外面涂上朱砂,然后要一次吃完。

    沈槐看到这个药方,心里觉得好笑,觉得张仲景好像在逗他玩呢。

    他就让家人按药方做了药丸,但一直没吃,而是挂在屋檐下。每次有人来看他的时候,他都会指着挂在屋檐下的药丸嘲笑张仲景一番。

    这样一来,沈槐的注意力全被这药丸给吸引了,他不再想那些让他忧心忡忡的事情了。不知不觉地,他的病竟然慢慢好起来了。

    后来,张仲景来给他复查,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我胆子可真大,敢开这样的药方。”

    沈槐一听,才恍然大悟,他既佩服张仲景的医术,又为自己之前嘲笑张仲景感到惭愧。

    张仲景又说:“先生,我们做医生的,就是要治病救人。你虽然没有子女,但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你的孩子吗?你的医术不会后继无人的。”

    沈槐听了,觉得张仲景说得非常有道理,心里十分感动。

    从那以后,他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都教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医生,希望他们能把医术传承下去。

    张仲景虽然医术高明,但也有治不了的病。

    东汉末年的时候,战乱连连,瘟疫也跟着来了。建安年间,瘟疫特别严重,反复发作了好几次,死了很多人,有的城市甚至都没了,特别是因为伤寒病死的人最多。

    就像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结果不到10年,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七成都是因伤寒病死的。

    那时候,有些没有医德的医生就趁机坑人,给病人看病不认真,随便摸个脉,看两眼就开药,只想赚钱。

    还有些医生,虽然跟着名医学习过一段时间,但不肯好好钻研医术,只知道追求名利,忘了自己作为医生的本分。

    张仲景看到这些,心里特别生气,他下定决心要治好瘟疫和伤寒病。

    于是,他努力学习古代的医书,像《素问》、《灵枢》这些,还继承了《内经》这些古典医书里的理论,又借鉴了其他医生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看病经验,研究怎么治疗伤寒和其他杂病。

    从建安十年开始,他就着手开始写《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东汉王朝很乱,为了避开这些纷纷扰扰,张仲景选择辞了官,到岭南隐居去了。他专心研究医学,写医书。

    张仲景走的时候发现因为多年的战乱和盗贼横行,老百姓都过得非常艰难。已经到了冬至,大家穿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的,食物也严重不足,很多人又冷又饿。

    看到这一幕,张仲景心里特别难受,他想找个办法帮助大家。

    想了几天,他终于有了个好主意。

    他叫人煮了一大锅羊肉汤,里面还加了些能驱寒的药材。羊肉汤的香味很快就吸引来了很多人。

    张仲景让徒弟把煮好的羊肉和药材切碎,混在一起,然后用面做的小皮包起来,做出了一个个像耳朵一样的“药包”。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饺子的雏形。

    大家喝了羊肉汤,吃了饺子后,都觉得身上暖和了很多,还有人耳朵上的冻疮也慢慢好了。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喝这碗汤,吃这“药包”。因为是在冬至那天煮的,大家就把这汤叫做“祛寒娇耳汤”。

    到了建安十五年,他终于完成了那本很重要的《伤寒杂病论》,一共有十六卷。后来,这本书被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

    《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把“辨证施治”的理论说得很清楚,对我们中医的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仲景写完这本书后,还是一直研究医学,直到去世。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4_34718/176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