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为张氏先祖扛大旗 > 第31章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1)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南阳涅阳县(现在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他出生在一个日渐没落的官僚家庭里面,他老爸张宗汉是个读书人,还在朝廷当过官。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仲景从小就能读到很多书。

    他是个特别爱学习的人,各种各样的书都喜欢看,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医学方面的书。

    有一次,他读到扁鹊给齐桓侯看病的故事,觉得扁鹊真的太厉害了,他说:“每次读到扁鹊治病的故事,我都特别佩服他的医术。”

    从那之后,张仲景对医学就越来越感兴趣了,这也为他以后成为医学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的社会真的乱的一塌糊涂,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们过得特别苦。再加上瘟疫流行,死了好多人,真是惨得没法说!

    可那些当官的,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只想着争权夺利,打更多的仗。

    张仲景看着这些,心里特别不舒服,他打小就讨厌官场上的那一套,反倒特别同情那些受苦的百姓。

    也因为这样,他下定决心学医,想用自己的医术去救那些可怜的人。

    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 161 年),那年张仲景大概十岁,他拜了同郡的一个很有名的医生张伯祖当老师,开始学习医术。

    张伯祖这个医生在当地可是很有名的,他做事很稳重,生活也很简朴,一心扑在医学上。

    每次给病人看病、开药,他都非常用心,想得特别周到。经过他手治疗的病人,基本上都能很快的康复起来,所以大家都特别尊敬他。

    张仲景跟张伯祖学医的时候,学得特别认真,不管是跟着出去看病、抄药方,还是上山采药、回家制药,他都不嫌苦不嫌累。

    张伯祖也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这一生行医积累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张仲景有个比他大的同乡叫何颙,他特别了解张仲景。何颙曾说:“张仲景思考问题很深入,但他不是那种适合做官的人。他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

    听了这话,张仲景更加坚定了学医的决心,学得更努力了。

    他读了很多医学书,还学了好多医生的经验,用在给病人看病上,进步特别快,没多久就变得很有名了,甚至比他的老师还要有名。大家都夸他“青出于蓝胜于蓝”。

    张仲景还特别重视学习前人的医学经验,他总说“要勤奋学习古人的医学智慧”。

    张仲景从小就对官场没啥兴趣,也不看重做官的事。但因为他老爸以前当过官,所以也多少跟官场有点关系。

    要知道,在汉代,从汉武帝那会儿开始就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

    这“举孝廉”可有讲究了,二十万户中每年才推举一个孝廉,而且被推举的人不仅得博学多才,还得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所以才叫孝廉。

    在汉代,“孝廉”可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没这品德的人压根当不了官。

    东汉末期大多推举世家子弟,张仲景也算是承袭家门,在灵帝那个时候(大约是公元 168~188 年),被州郡推举为孝廉,他就这样进入了官场。

    后来在建安年间(公元 196~219 年),还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

    不过,张仲景哪怕做了官,也没忘记自己的老本行。

    在那封建时代,做官的可不能随随便便进民宅,跟老百姓套近乎。可不接触百姓,就没法给他们治病,自己的医术也没办法提高啊,这可咋整呀?

    张仲景一拍脑袋,想出个好主意。

    他挑了每月初一和十五这两天,打开衙门的大门,也不管政事了,就敞开了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自个儿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一个一个地仔细给百姓诊看病。

    他还让衙役贴上了安民告示,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老百姓知道后都高兴的不得了。每次到了初一和十五,他的衙门前都挤满了来看病的人,有的人甚至从很远的地方背着包袱特地来找他看病。

    因为张仲景这个做法,后来大家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叫“坐堂医生”,都是为了纪念他。

    张仲景看到大家这么信任他,在医术上就更用心了。他到处收集民间的药方,认真研究。有时候为了学到更好的医术,他还会不远千里去拜师。

    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有个叫“王神仙”的名医,特别擅长治疗一种叫扼背疮的病,他立刻带上行李,走了好几百里去拜师。

    对于“王神仙”在药性、医道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张仲景更是潜心学习,用心研究,收获颇丰。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4_34718/176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