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粽子打底,楼欣月一口气走了十里地。

    直到远远地望见一处临河的村落,这才放缓脚步。

    这处临河的村落,名叫临河镇。

    临河镇是方圆几十里十几个村子里最为繁华的地界,村口有座娘娘庙。

    这娘娘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了求子很灵的传说。

    因此这些年来,香火一直旺盛。

    除了本地村民,有时候县城或者邻县的香客们,都会赶来上香求神。

    而每逢初一十五,临河镇都有庙会集市,附近十几个村的村民们,也都来赶集。

    如今娘娘庙附近的两条大路,已经十分热闹,摆在路边的摊子挤挤挨挨,摆成了长龙。

    楼欣月到的时候,日头已经高挂,是有些晚了。

    位置好的地方早就都被占去。

    “月娘月娘!”

    楼欣月要愣了会儿神,才能反应过来,这是在叫她自己呢。

    循声望过去,就看到路边的一棵椿树下,摆着摊子的中年妇人,正朝她热心招手。

    这妇人青帕裹头,灰色布衣布裤,不过在领口和袖口处,滚了圈窄窄蓝边,倒是带了些亮色,显得整个人很是精神。

    这位妇人,正是楼家的邻居王嫂子。

    王嫂子皮肤黄黑,扁扁的脸,小眼睛塌鼻子,其貌不扬,但性格爽辣声音响亮,心眼灵活,是石盆村里,有名的快嘴娘子。

    “月娘,你怎么在这里?”

    王嫂子笑嘻嘻打量着楼欣月,又看向她手里的篮子。

    楼欣月立马就反应了过来。

    原主倒贴郑家小白脸,连隔壁村的人都知道了,王嫂子是她家邻居,那知道的自然更多。

    原主那般大的动静,邻居又哪里能听不到?

    当然是知道,她这一篮子粽子,是送给郑玉郎的。

    可满满一篮粽子,没送到郑家,反而拎到了集市上,这可不是奇了怪了么?

    “王嫂子,我裹了些粽子,来集市上看看能不能卖出去。”

    “幸好见着了嫂子,我正愁找不着好地方哩!”

    楼欣月本不是个e人,十七八岁的时候,也是极度社恐来着。

    不过上完了大学,又独自在一线城市里工作打拼,再社恐也逼得自己厚起脸皮,张开嘴巴。

    果然,王嫂子的笑容就变得有些勉强起来。

    她一大早天不亮就早早地出门,就为了能在集市上占个好位置。

    这月娘倒好,都日上三竿了,才慢慢悠悠地来了。

    一来就占了自家便宜!

    不过毕竟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王嫂子淡淡地应了声,把自己的摊子往边上移了移,给楼欣月腾出了一个篮子的空儿,从鼻子里冒出了句。

    “那你可是来得巧。”

    “可不是么!多谢王嫂子!来嫂子!尝尝我的裹的粽子!”

    王嫂子忙摆手。

    “不不不,这是要卖的,给我吃了,可不就白费了!”

    粮食金贵,更何况这些糯米,是她亲眼看着楼月娘去村里乔大户家换的。

    糙米一文两斤,糯米却是十五文一斤,比糙米贵得多了。

    如今普通人家里,糙米都舍不得让管饱吃。

    更不用说花那高价买糯米了!

    味道再好又怎样?卖那般贵,金子打的么?

    她是知道楼月娘下这么大的功夫,全都是贴给郑家小白脸的。

    如今不知道为什么没送到郑家,反而拎到集市上卖,已经是稀奇了。

    居然又这么大方,上来就送她一只!

    稀奇!实在是稀奇!

    楼欣月将粽子塞进王嫂子手里。

    “不过是一只粽子,就是让吃的,嫂子一大早就来这儿占位子,肚饥了吧?”

    她给了王嫂子一只,自己也捞起一只来,大大方方地剥开,当先咬了一口。

    如软玉般的糯米粒,在唇齿间散发出清香,楼欣月吃得不慢,吃相却挺好看,让王嫂子看得越发眼馋,也不由咽了下口水。

    不行了,虽说早上是吃过来的,但这会儿可是快晌午了啊!

    王嫂子便笑了声,“那嫂子可就不客气啊!”

    其实若不是楼月娘人就在这里,她是宁愿饿着,也不舍得吃这么好的粽子,高低也得带回家给孩子们分一分的。

    一口粽子下肚,王嫂子的眼睛就亮了。

    “唔,果然这糯米的粽子,就是比白米好吃得多了啊!”

    端午节这日,虽说穷人家里买不起糯米,但苇叶在河边就能采到,又不费一文,用苇叶包白米或者糙米,虽不如糯米或黄米吧,也好歹是个意思,能哄哄家里的孩子们。

    王嫂子小时候吃的粽子,就多是这种穷人粽。

    如今她自己有了儿女,过节给孩子的,还是一样。

    这粽子越香甜软糯,她就越想把叶子再合起来揣兜里。

    “月娘啊,你这粽子裹得真好……不知打算多少钱一只?”

    楼欣月飞快地在心里算了算成本以及人工。

    “十文一只吧。”

    王嫂子张了张嘴,“这怕是没几个舍得买。”

    不是她给月娘泼凉水,这集市上,一只鸡也不过五六十文而已。

    一只粽子就要十文?

    这要是能卖出去,她就把姓倒过来!

    “试试看吧。”

    楼欣月倒也不大在乎。

    能卖多少是多少,卖不出去,她就拎回去自家吃。

    根据原主记忆,二妹楼赛郎,女扮男装,天天在山里转悠,运动量和饭量都大得很。

    像这种小粽子,估计她一口气能吃十个。

    她看向王嫂子的摊子。

    王嫂子拎了一篮子红艳艳的樱桃。

    除了樱桃,还有半篮子的鸡蛋。

    这樱桃,正是王嫂子自家院子里种的两棵樱桃树上结的。

    樱桃好吃树难栽,整个村子,就只有王嫂子家里有樱桃果树。

    樱桃红的时候,全村的小孩儿都要多往王嫂子家门口转两圈儿。

    可惜樱桃金贵,就连王嫂子自家的孩子,也不过是能摘几个尝尝味而已。

    每年她家都会摘下几篮子来,到集市上换几个钱。

    如今年景寻常,似石盆村这般离城不近的小村子,村民们能挣银钱的地方极少,只能靠卖自家的蔬果禽蛋,换几个大钱,好买针头线脑和盐巴这些生活必需品。

    楼欣月在现代虽然也没实现车厘子自由吧,但进口和国产大樱桃也没少吃。

    邻家大嫂摊子上的樱桃,就是本地古老品种,颜色够红,但个头太小。

    刚穿来的楼欣月,倒是不怎么馋这一口。

    只是这些小樱桃,倒是勾起了她一番想法。

    穿书固然是难得的人生体验,可她既没学农学,也不懂化工,更不会机械和医学啊。

    要摆脱挖野菜的既定命运,还要闪亮逆袭,以上都不会的她能搞点啥呢?

    王嫂子见她直勾勾地盯着自己篮子里的樱桃看,登时明白了。

    怪不得楼月娘今日这般大方,那样好的粽子都舍得给自己一个。

    原来是馋上了这一口!

    嗨!早说么!

    王嫂子就从自家篮子里抓了一把……手指微松又漏下来几颗。

    大方笑道,“月娘也尝尝我家的樱桃。”

    说着就提高了些声音,“今年雨水少,樱桃比往年格外的甜哩!”

    邻居嫂子虽然嘴快又小气,但楼欣月也是能理解的。

    大老远地从家里拎着来到集市上,可不就指着能卖出去换点大钱?

    楼欣月盯着樱桃看又不是馋这些樱桃,于是推辞了两句,只从王嫂子手里捡了两颗个头小的,放到嘴里尝了尝。

    嗯,这味道还是挺不错的,酸味甜味都挺足的。

    就是个头小,果肉也就少了。

    “王嫂子,你家这樱桃打算怎么卖?”

    “一文钱,这么一捧。”

    邻居嫂子拿起早就准备好的树叶,这叶子两头一卷,就成了个尖底筒,盛樱桃的话能装上十四五颗。

    虽然这十四五颗不多,但一文钱买果子,也不是谁都舍得的。

    两个人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

    可生意都不咋地。

    小半个时辰了,王嫂子才卖出去两文钱。

    楼欣月那十文一只的粽子,一只也没卖掉。

    不是人流量不够,这条路上几乎总有三三俩俩的人路过,大部分都是一大家子或者两口子。

    孩子或者少年少女们对樱桃和粽子也不是不稀罕。

    主要是有竞争对手啊。

    卖自家果子的没有二三十家,也有十几家。

    卖樱桃的也有六七家。

    至于粽子,在集市上卖粽子的倒是不多,加上楼欣月也就是两三个。

    楼欣月的粽子胜在好看小巧,份量却小。

    人家那个头大的才八文一个,你这粽子个头小还要十文。

    傻子才买啊!

    至于说那个头大的里头有一半都是白米掺着糯米……反正看上去都是白白的,又有何妨呢?

    楼欣月想了想,坐在这儿傻等可不行。

    便从荷包里拿出了两文钱,向王嫂子买了两份樱桃。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9_9510/461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