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23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
    f 治黄疏?

    陈景恪马上就想到去年黄河决堤之事,当时好几个县被淹。

    又恰逢赵瑁案爆发,工部官员全军覆没,差点就没能及时处置。

    还好朱元璋果断,立即抽调民夫堵口子。

    又抽调粮食进入灾区赈灾,才将这场灾祸化解。

    但这种大规模杀官,也确实让朝廷的效率降低了很多。

    直到现在工部才拿出治黄疏,就足见问题有多严重。

    不过,朱元璋让朱雄英看这份奏疏,肯定不是指望他能拿出什么好主意。

    而是让他了解治黄。

    黄河母亲的性格,着实有点暴躁了。

    严重的时候,平均两年决堤三次。平缓的时候,三年也能决两次。

    每隔五到十年,就要大修一次。

    否则,黄河就会让世人知道,水不光能覆舟,还能淹没大地。

    从唐朝末年开始,治黄就成了历朝历代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的目的,应该是让朱雄英了解黄河,了解治黄的历史。

    有了这个认识,陈景恪就没有急于给他做解答,而是说道

    “治黄是个大课题,我需要时间将这些知识梳理一下,明天再给你讲吧。”

    “你自己也可以找相关书籍,了解一下黄河。”

    又要讲课了吗?

    朱雄英兴奋的道“好,我这就去大善堂,找黄河有关的书籍。”

    治黄既然是重大课题,自然也就有专门的书籍。

    大善堂是朱元璋的私人图书馆,里面有此类书籍也不奇怪。

    朱元璋也第一时间就知道了,陈景恪要讲课的消息。

    也难免有些激动。

    盖因陈景恪每次讲课,都会牵出一个大课题,由不得他不重视。

    马上下命令,这两天要盯紧陈景恪,将他说的话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感到意外。

    自己被监视,那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了,没什么好奇怪的。

    要是哪天老朱突然不监视了,才需要担心。

    拿出纸笔,开始整理自己对黄河的了解。

    前世他老家就在黄河边上,从小就听着黄河的各种故事长大。

    上学时候老师也经常提起黄河问题。

    耳濡目染之下,他对这条河还是有着一定了解的。

    虽然不是很详细,但对朱雄英已经足够了。

    甚至对这个时代的治黄官,都有极大的启发。

    所以他也没有试图深挖,只要将这些整理出来,告诉朱雄英就足够了。

    不过即便如此,整理这些知识所用的时间,也超过了他的预估。

    足足用了两天多,才梳理好。

    这期间,朱雄英等的有些心急,但最急的还是工部。

    都三天了,皇帝还没批复,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啊?

    朱元璋反倒一点都不着急,反正治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急也没用。

    况且,他还是第一次见陈景恪,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

    以前不论谈任何话题,都是略微思考就开讲了。

    由此可见,他定然对黄河有着极深的了解,说不定就能找到更好的治黄之法。

    至于工部的治黄疏,主要讲了两点,加固河堤,利用支脉分流,应对洪峰冲击。

    都是历朝历代的常用之法,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如果陈景恪那边没有可行之法,再批复也不迟。

    ——

    再次检查了一遍自己整理出来的东西,确定没有疏漏,陈景恪才找到朱雄英。

    还没等他开口,朱雄英就迫不及待的道

    “景恪,你准备好了?”

    陈景恪哑然失笑,这小子比我还急呢。

    “好了,前两天让伱去了解一下黄河的情况,你去看了吗?”

    朱雄英连忙点头道“看了,黄河真是多灾多难。”

    “历朝历代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勉强控制住,不让其发生大的水患。”

    “若遇乱世无人修缮,更是可能发生改道,导致生灵涂炭。”

    “以前黄河是经河南山东入海,南宋时期夺淮入海,至今未变……”

    说完,他看向陈景恪,等着他的点评。

    陈景恪微微点头,能说出这些,足见他确实用心了解过了。

    “不错,很用心,值得表扬。”

    得到表扬,朱雄英雀跃不已。

    陈景恪笑了笑,说道“治黄分为两个阶段,东汉光武帝之前,唐朝灭亡之后。”

    朱雄英不解的道“为何要如此划分?”

    陈景恪说道“因为光武帝时期,经过王景的治理,黄河八百余年未发生过大的灾祸。”

    朱雄英惊讶的道“真的?若如此,王景真乃治黄第一人也。”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在王景治黄之前,黄河和现在一般,时常决堤造成大灾。”

    “尤其是王莽之乱时期,因朝廷无力治理,黄河更是连年决堤,导致赤地千里。”

    朱雄英说道“真想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治理黄河的。若我们学会了此法,就可以彻底解决黄河水患。”

    说着,他期盼的看着陈景恪“景恪你知道吗?”

    陈景恪摇摇头“他的治黄之法已经失传,就算没失传,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大明。”

    “只要朝廷愿意,我们可以找出适合我们的治黄之法。”

    朱雄英郑重的点头“我们一定能找到这样的方法,彻底降服黄河的。”

    如果说之前他还觉得黄河不可控的话,在得知王景的功绩之后,就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别人能做到,我大明也一样能做到,甚至比他们做的更好。

    陈景恪很满意他的雄心壮志,不论能不能做到,至少要敢想。

    “想治理黄河,就要知道黄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黄河最大的问题在哪吗?”

    朱雄英回想书上的记录,说道“泥沙,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淤积,抬高河道……”

    陈景恪笑道“对,就是泥沙,所以治黄先治沙。”

    “要想治沙,就要了解黄河中的泥沙是怎么来的。”

    要说核心了吗?

    朱雄英反而有些失望,以往讲课,都是从古讲到今,然后给出解决之法。

    今天怎么一步到位了。

    陈景恪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继续说道“黄河的泥沙是从上游地区携带而来,具体是……”

    他拿出一张地图,指着上面道“黄河的泥沙大部分都来自于这三个地方。”

    晋陕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

    朱雄英收起小小的失落,低头仔细看了起来。

    “这三个地方处于黄河中上游,支流几乎全部汇入黄河……”

    “黄河里的泥沙,就是这些支流携带而来的。”

    朱雄英疑惑的道“为何这里的河流,会携带如此多的泥沙呢?”

    陈景恪赞许的道“问到点子上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水土流失。”

    “就是这些地区的植被,被大面积破坏,土壤裸露。”

    “没有植被保护,雨水就会将泥土冲走,最终带入黄河……”

    他讲的很细,朱雄英很快就了解了什么叫荒漠化,什么叫水土流失。

    同时对于黄河水患的成因,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实在唐朝中期之前,黄河携带的泥沙是没有这么多的。”

    “王景治理一次,能让黄河八百多年不发生大的灾祸,也多得益于此。”

    “从唐中期以后,黄河携带泥沙暴增,才是导致黄河无法长治久安的真正原因。”

    “你可知是为何?”

    朱雄英眼睛一亮,开始了开始了,要讲历史了吗?

    我就说,景恪讲课肯定会讲史的。

    “不知,景恪你直接开讲吧。”

    额……陈景恪相当无语,你这小子,不是个好捧哏啊。

    “在唐中叶以前,河套地区水草丰美,晋陕之地还生有大片森林。”

    “秦汉隋唐,修建宫殿的木料,大多都是直接从晋陕之地砍伐。”

    “所以那时期的宫殿修的尤为的宏伟高大。”

    “到宋朝时期,晋陕之地的森林已经全部消失。”

    “修筑宫殿的木料,只能从云贵甚至海外运输,代价实在太大。”

    “所以从那时起,宫殿的占地规模变得小了许多,但变的更加精致。”

    朱雄英很是高兴,又学到一个知识。

    虽然这知识貌似没什么卵用,但说出去能显得我更有见识不是。

    陈景恪顿了一下,觉得自己扯得有点远了,就将话题收了回来

    “继续说回正题,为何唐朝中叶以前,河套和晋陕之地还水草丰美,之后就突然荒漠化了呢?”

    他自问自答道“因为过度开垦。”

    “汉武帝时期,大汉从匈奴手中夺回河套,陆续从中原迁徙百万人去垦荒……”

    “河套成为了大汉的马场和粮仓……”

    “隋唐一统之后,也往这里迁徙了大量百姓开垦……”

    “但直到此时,河套和晋陕之地,还被草原和森林覆盖。”

    “黄河里的泥沙远不如今日这般多……”

    “唐朝承平百余年,人口激增……新增人口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养活。”

    “于是,河套的草原、晋陕的森林,全部被改造成了农田……”

    “农田保持水土的能力,自然不如草原和森林……”

    “而且农田还要轮耕,在轮休的那一年,和荒地无疑,又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

    “如此,经过两百年的开荒耕种,河套和晋陕之地彻底荒漠化……”

    “之后黄河就彻底失控了,每隔年就要进行一次大的治理。”

    朱雄英下意识的问出了一个问题

    “那在这里种树种草,是不是就能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头道“对,但很难。”

    朱雄英不解的道“为什么?”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这个咱们稍后再说,先说说黄河当前的问题。”

    “工部的治黄疏你也看了,有何

    想法?”

    朱雄英挠了挠头,道“我现在满脑子都是种树,没有别的想法。”

    “哈哈……”陈景恪忍不住笑了起来

    “就算我们要在那里种树种草,也是长远计划,解决不了燃眉之急啊。”

    “黄河随时都能泛滥,必须要想办法将它控制住才行。”

    朱雄英不好意思的道“我……我觉得他们的方法挺好的啊。”

    “一边通过此法缓解黄河水患,一边在上游种树,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这孩子,是离不开种树了。

    希望以后大明不要多一个种树天子。

    “黄河夺淮入海的后果很严重,工部的法子就是饮鸩止渴,遗祸无穷。”

    朱雄英虚心的道“请景恪解惑。”

    陈景恪指着地图,说道“淮水能成为四渎之一,是因为它拥有独立的源头和支脉……”

    “也就是说,它是一条独立的水系。”

    四渎就是黄河、长江、淮水、济水。

    拥有独立源头,独立水系,最终汇入大海,谓之渎。

    “黄河的水量比淮水要大的多,淮水河道不足以承载如此大的水量。”

    “这也是黄河夺淮入海后,水患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多余的黄河水,会涌入淮水支流,巨量的泥沙在支流淤积。”

    “用不了多久,淮水的支流会彻底消失……”

    “这也意味着,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淮水,将彻底消失。”

    “就算将来黄河回归故道,淮水也回不来了。”

    朱雄英还不能意识到,淮水消失意味着什么,但潜意识里却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

    陈景恪继续说道“淮水的事情先不提,只说眼前。”

    “等到这些支流被泥沙淤平,全靠狭窄的淮河水道,如何容纳如此巨量的黄河水?”

    “所以,工部利用淮水支脉,分流黄河水的策略,就是饮鸩止渴。”

    “用不了十年……或许只要五年,黄河下游将彻底失控。”

    这不是陈景恪胡诌,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一开始利用淮水支脉分流黄河水,效果很好。

    然后没几年这些支脉全部被淤平,治理黄河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加高河堤。

    不停的加高,一直加到决堤改道。

    还好,后来有人发明了束水攻沙,缓解了这个问题。

    强行支撑到清朝晚期,黄河彻底失控,重回故道。

    黄河是回归故道了,但淮水水系遭到彻底破坏,大部分河流都被堵塞。

    小雨涝,大雨淹。

    整个淮水中下游,彻底成了洪涝区域。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人工整理水系,才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这么说,黄河夺淮入海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灾难。

    一场持续九百年的灾难。

    朱雄英被他描述的场景吓到了,情不自禁的咽了一口唾沫,脱口而出道

    “那就更要种树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难。”

    朱雄英不解的道“为什么?”

    他不理解,那里的地能种庄稼,为什么不能种树?

    陈景恪叹了口气,说道“小冰河期到了啊。”

    (本章完)

    f。f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9_9047/4315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