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本报记者夏大雨 > 第089章 高光时刻
    …………

    时间过得真快。

    一晃眼,两年就过去了。

    两年间,发生了很多事,又像什么也没发生。

    很多的事,在我们自己看来,那是天大地大;但在别人看来,却可忽略不计。

    个人只是社会、时代的一粒沙,甚至只是一粒尘埃。

    毫不起眼,微不足道。

    两年间,夏大雨从职场小白变成了老油条,闲城“一代名记”的头衔不胫而走。

    本报藏龙卧虎,高手云集,武艺超群,从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一个采访又一个采访,不停地跑;一篇稿接一篇稿,不断地写。是干出来的,也是熬出来的。

    刚开始,主要做时政。天天跑会议活动,日日写领导新闻。动不动就三板斧:“指出”,“强调”,“要求”。

    大大小小的领导在版面上排排坐、分果果。

    有读者说过,不爱看报纸,报纸老是板着臭脸孔教训人,谁愿意花五毛钱买个爹呀。

    有一次,夏大雨跟老蒋去开一个会,给他打下手。

    弄稿子时,觉得常规动作太乏味,就想改变一下。就弄了个标题:

    “省政府督查组揪出两企业十大问题,建议关闭国道沿线三家采石场。”

    稿子写完后,洋洋得意地等着老蒋表扬。

    老蒋先是说了两个“不错”,接着来了个“但是”。一听“但是”夏大雨就知道有所不妥。

    老蒋没有正面说稿子,而是问:“你看过央视‘焦点访谈’吗?看过《南方周末》吗?”

    “这是中国火力最猛的监督性报道。他们做的是真正的新闻。”夏大雨回答。

    老蒋说——

    “现在火力弱多了。现在的‘焦点访谈’和《南方周末》都只监督到市、县,乡一级了。

    “我们不是不可以搞监督,但要注意范围,乡镇以下可以搞,部门的适当可以搞一搞。”

    “师傅说的是。也就是说,党委、政府是万万不能动的?”夏大雨道。

    “你这样说就不对了。对党委、政府也可以监督嘛。关键在于怎么监督。

    “所谓反面文章正面做嘛,提出合理意见建议,建设性批评我看是可以的嘛。”

    夏大雨重新做了稿子,只花了短短二十分钟搞定。

    标题是:“省政府督查组到我市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先概括了这次督查的过程,再就是介绍督查组组长、成员。

    接下来表达三层意思:

    一是对我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用了一大段;

    二是同时也指出了督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用一句话带过;

    三是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用了一小段。

    老蒋看了稿子,二话不说就签发了。

    他说:“为什么各地的报纸都是同一副面孔,原因很简单,保险,便于操作。‘新华体’大行其道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时政记者越来越不会写新闻,不是因为找不到新闻,而是害怕碰到新闻。

    “碰到真正的新闻,恨不得躲着新闻走,碰到新闻也要故意放走。”

    ——这些话夏大雨只在心里说。

    就这样混下去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名小工变成熟练工人?码字的工人,敲击键盘的工人?

    老蒋看出了他的心思。这个老江湖,有什么看不出来呢!

    他说:“也不能完全捆住手脚。我们这行当呀,要学会戴着镣铐跳舞。记者,就是镣舞者。”

    至于怎么舞,老蒋给了建议:一是硬稿软做,适当创新;二是拓宽路径,不要局限于一亩三分地。

    其他的就让他自己去悟,在实践中悟。

    “悟了,你就是高手;不悟,就当个匠人。”老蒋说。

    一次,夏大雨随市长高大德下乡。行到半途,越野车轧死了一只母鸡,高大德自掏腰包赔了人家一百块。

    夏大雨觉得,此事值得做点文章,可以体现领导为民情怀、展示领导亲民形象,就在主稿外做了一个稿子。

    稿子见报,高大德非常满意,专门作了批示:夏大雨同志这篇报道写得不错,请日报社、晚报社组织学习。

    至此,夏大雨感觉在本报站稳了脚跟。

    老蒋也说:“悟了一半。”

    后来,夏大雨又暗访了城中村特殊服务、小作坊制假窝点。

    系列报道推出,一时洛阳纸贵,本报发行量噌噌噌往上涨。

    老蒋对他说:“大雨兄弟,你可以出师了!我已经教不了你啦!”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夏大雨累计在本报发稿500来条。

    涵盖消息、通讯、评论、侧记、特写、花絮、深度各类体裁。

    内容涉及时政、经济、三农、社会、法治、文化、娱乐各个领域。

    有时,他是市领导的座上宾,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茅台、五粮液。

    与市长高大德称兄道弟。他喊高大德一声“老哥”,高大德亲切地称他为“小弟”。

    社里跟财政要了一笔款子,一个多月不下来。

    他瞅个空子跟高市长说了一声,第二天款就到本报账上了。

    社内职工办点不违反原则的事情,比如小孩择个校、买房办个证,也都想到找他。

    这些事,其实也无需惊动大领导,跟大秘李树或小秘胡思说说也就办了。

    有时,他独自一人,走几小时路,翻几座山。

    只为看看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庄如今过得怎么样。

    曾经,有老农民往他包里塞几个烤红薯让他在路上吃。

    曾经,也被一群壮汉关进废弃的仓库……

    夏大雨的高光时刻,是在进入本报一年半时。

    他写了一个小稿子,800字左右的人物通讯。

    标题很不起眼:《烂泥沟有个美丽的外籍女教师》。

    当时本报推荐新闻奖,因为凑不够数,临时把这篇拉了过去。

    结果大大地出人意料,获得了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为本报在业界所获最高殊荣。

    这把他的师傅老蒋吓了一大跳,余闻之特批奖了他五千块钱,本报十层的大楼也随之震动了一下。

    这篇稿子连同证书一起复印、装框,现在一直炫耀在本报大会议室的墙上。

    由是,夏大雨的江湖“一哥”地位初步确立。

    他在前有“情妇”重兵把守,后有无数追兵的危急形势之下,杀出了一条血路。

    老蒋退休后,时政部主任之位由副主任赵明补上。

    夏大雨被提拔为时政部副主任。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41_41393/21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