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本报记者夏大雨 > 第012章 卡通小熊
    合上采访本,夏大雨又回到了泥鳅沟小学。

    看到人们还在忙碌,就知道搜救还没有结束。

    他来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想解决一下新陈代谢问题。

    点亮手机,大致观察了一下,生怕绊跌倒了。

    这应该是一间平房,土墙木构,盖石棉瓦。

    倒的是墙,石棉瓦摔落到了地上,房架子倒是还竖着。

    “要是在这里面,搜救的难度可就小多了。”夏大雨想。

    这里没有灯光照到,显得异常安静。

    可以听到虫子的叫声。

    虫子的叫声多么美好啊!

    灾害真是残酷无情!

    解决完问题,他又呆呆地站了一会儿。

    想着得给后方的值班人员打个电话,通报一下情况。

    非常时期,本报会通宵等着他传回稿子。

    夏大雨摸出手机,按了一串号码,拨了出去。

    “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也有那眉毛也有那眼睛,眼睛不会眨,也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嘴巴不说话……”

    一首奶声奶气的儿歌在听筒里响了起来。

    “泥娃娃,泥娃娃……”

    这是啥啥啥彩铃呀?

    本报职工彩铃都是统一设置的,内容是“贴近读者,用心说话,闲城晚报欢迎您的来电”。也不允许私自更换,因为社里给了话费补贴。

    看来是打错了。

    夏大雨心里疑惑着,转过身来,却看见一只手机在黑暗中一闪一闪的。

    把电话挂断,那只手机不闪了。看看拨出的号码,原来是错了一位数字。

    重拨了刚才误打出去的号码,同时按下免提键。

    “泥娃娃,泥娃娃,他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没人爱着它,我做他妈妈我做他爸爸,永远爱着他……”

    手机听筒里传出了那首奶声奶气的儿歌。黑暗中那只手机又一闪一闪地亮了起来。

    那只手机就离他步远。他打开手电筒,从砖瓦碎石中找出了那只手机。

    ——是一只诺基亚。蓝色直板经典款。屏幕已经碎裂,外壳上贴了一只卡通小熊。一看就是女孩子用的。

    夏大雨的心顿时怦怦直跳。

    这只手机会是她的吗?

    朱小雪,那个女教师,失踪的女教师!

    第六感告诉他:是她的!就是她的!

    他大声喊了起来——

    “这边呢!在这边呢……”

    “快!快来这里……”

    一大伙人朝这边跑了过来。

    几辆车也调整了方向,开行一段,把灯光照了过来。

    她会在里面吗?她怎么样了?

    夏大雨心跳加速。

    “这里是厨房。”有人说。

    “地震时是七点多了,怕不会在这里。”

    夏大雨的手有些发抖,拿出了那只手机:“这,是不是……她的手机?”

    “是她的手机。”一个家长样的男子接过手机,看了一眼外壳上的贴纸,“这个小熊还是我娃送她的嘞。”

    “我存有她的号码,我打一个试试。”另一个家长说,拿出手机拨了一个号码,开了免提,那首儿歌彩铃又响了起来,“泥娃娃,泥娃娃,有一个泥娃娃……”

    那只手机也一闪一闪亮了起来。

    “不错,是她的手机。这首彩铃录的是我闺女唱的歌儿。”男子说道。

    手机出现在这里,那么人也应该在附近了。

    “找!一定要把她找出来!”潘萍挥一挥手,大声命令。

    人们开始七手八脚搬那些残砖断瓦。

    ……

    十几分钟后,人们在泥鳅沟小学尚未完全倒塌的厨房里,找到了支教教师朱小雪,这次地震中唯一的失踪者。

    夏大雨不敢上前去看,心再一次剧烈地跳动了起来。

    会是一具尸体吗?

    朱小雪被抬上了救护车,救护车鸣着警报飞驰而去。

    顶上的灯在夜空里一闪一闪的。

    回到作指挥部用的大帐篷里,差不多是凌晨四点多了。

    帐篷里用柴油发动机发了电,通信部门的应急车也提供了信号。

    那里有很多人都还没有睡觉。包括副省长潘萍,省工作组成员,市、县各级有关领导,应急救援队伍。

    灾情就是命令。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一场大考。非常时期就得看行动、看担当。

    官员此时的表现也更加值得关注。敬不敬业,辛不辛苦,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市委书记张志远在省城开会,也连夜赶了回来。这么晚,也不知他用了什么办法,居然在天亮以前赶到了。

    官员们都知道,突发事件处置是挑战,也是机遇。弄得好,有望脱颖而出,弄不好是要掉帽子的。

    重要节点,要是不在岗位,或是手机不慎关机,联系不上,那个官员是肯定要遭殃的。

    虽不至于撤职查办,但组织上至少是对你产生了看法,今后升迁的路基本就堵死了。

    夏大雨不是官员,但此刻再苦再累,也只得强撑着赶稿子。后方的值班人员也只得乖乖等着他的稿子。

    非常时期就得有非常的表现。

    好在本报另一名文字记者何丽芬已把主体消息发了回去,介绍了灾区的情况,抗震救灾的情况,也包括官员们的表现。摄影记者段庆祖也发了图片。

    他们的稿子和图片,主要分两大块内容,一是说地震发生,情况如何如何;另一块就写领导,如何批示,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如何靠前指挥。

    夏大雨负责的,就是要写一篇特写,写在泥鳅沟小学“英雄救美”的故事。

    后方给他的指示是凌晨五点之前必须交稿。这样,上午九点以前,报纸才能够印刷后送到领导的办公桌上。

    他飞快地敲打着键盘,因为亲身经历,感触良多,写得顺手极了,酣畅淋漓。

    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如同一部情节狗血的网络小说。

    现实,新闻,小说,到底哪个更精彩?

    “正全力抢救……”

    “正在联系专家远程会诊……”

    “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各方面的信息不断汇集到指挥部。

    支教女教师朱小雪的情况牵动着人们的心。

    每一次有关她的汇报,都钻进夏大雨耳朵里,让他的心一次又一次揪紧。

    从来没有一个人让他这样提心吊胆、牵肠挂肚!

    “重度昏迷……”

    “情况不是很妙……”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41_41393/21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