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57章 墨法源于儒,小同而大异
    战国承春秋乱世纷争,是列国诸侯争斗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真正活跃的时期。春秋之于战国,至少有两点迥然有异:春秋无名将,春秋无学派。

    春秋无名将很好理解。其时诸侯国之间军政不分家,王族、公侯、大夫,包括一些有势力的家臣都蓄有私兵,两军对垒时也往往由王侯亲自领军作战。战国时期,诸侯称王,不再亲自领兵出征。各国军政分工趋于专业化,专司领军打仗的将军有了用武之地。他们成为沙场决胜负的主角,于是名将辈起。

    但是,为什么说春秋无学派呢?

    儒道思想始于春秋,但儒家和道家却都是后人追认的。即使到了春秋末年,儒还只是一个职业的名字,而非一个学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战国初年,墨家和法家出现。而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时期,同样并不在老子、孔子、墨子三足鼎立的春秋,而在儒墨道法等诸子蜂起的战国。

    墨子,名翟,宋国人,曾任宋国大夫,生卒年不详。他是宋襄公哥哥目夷的后代,所以其先祖和孔子一样也是殷商王族。目夷曾担任过宋国大司马,后因故被降为平民,于是改目氏为墨氏。

    墨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480年左右,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正处于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先秦诸子中,墨子可以算作唯一一位出身平民家庭的人,祖先的富贵早已远离他而去。

    墨子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作为没落贵族、寒门后裔,他有意识地接受文化教育。他原为儒门弟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墨子虽然身负贵族血脉,本质上却已是一介平民,是一位真正同情工农的士人。他无法完全认同儒家学说,于是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另立新学创立了墨家思想。他在各地聚众讲学,并于三十岁之前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分学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培养出大批人才,史称“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众多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自愿追随墨子,逐渐形成了墨家学派。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以儒墨并称为显学。

    墨家和儒家一样,也主张仁政,但仔细比较起来,孔墨两人的思想大不相同。孔子自觉维护传统制度,呼吁复周礼,墨子则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力主天选圣人治国。这颇为接近现在的选举制度,差别只在于现在的选举为民选,而墨子主张的是天选。民选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天选则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真想落实下来,天选的依据依然还是民选。

    孔子不辞养尊处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服饰华美而有规制,墨子却是粗食布衣,提倡清廉俭朴,反对奢侈浪费。

    孔子重视孝道,提倡厚葬久丧,墨子却提倡节葬,认为只需桐棺三寸、服丧三日即可。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墨子却提出“天志明鬼”。他坚信上天有意志,人间有鬼神。

    孔子重视礼乐,曾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墨子却提出非乐,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让君民耽于享乐,影响君臣执政,影响百姓耕织,上不合圣王原则,下不合人民利益。

    墨本出于儒,为何小同而大异呢?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儒家从贵族中来,以贵族自居,思考的主要是如何维护君权和贵族的利益。墨家则是平民的学问,认为一切道德、礼仪、章制都应为天下之大利,而不是某个群体的小利益。

    墨子的理想社会,是世人“兼相爱,交相利”,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劳逸不均,因此不会产生极端的仇富仇官心理,也就不会有战争和仇杀。

    墨子死后,他的弟子根据墨子生平言行事迹,编辑整理成《墨子》一书。墨子的思想,是朴素原始的共产主义思想。只可惜墨子将道德标准定得太高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做到,这是墨家后继无人、渐至衰微的根本原因。

    同为儒家后继之学的法家,就绝不会认同墨家学说,因为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趋利避害,如何能做到节用兼爱、苦行救世呢?

    管仲和子产被认为是法家先驱,但法家思想实际从儒道思想中来。它的起源一是魏国的西河学派,一是齐国的稷下学宫。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始于儒、道、墨三家思想鼎立,兴于西河学派和稷下学宫。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40_40759/171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