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10章 儒道同源,为何异流?
    通过《论语》和《道德经》,我们看到的老子和孔子,为什么和印象中如此大相径庭呢?

    很多人讲儒道同源。儒家和道家都是根植于中华本土的思想流派,他们当然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中华文明。

    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距今大约2500年。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他们恰好处在历史的中点。我常常忍不住遥想,当我们抬头仰望他们的历史星空时,隔着2500年的悠远岁月,他们抬头仰望着的历史星空,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儒道共源的中华文明源头,究竟会是一派怎样的宏大气象?

    老子和孔子共同仰望过的中华远古文明,无论是怎样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其通过一脉相承的政治制度、陈陈相因的人文习俗、内涵丰富的古物遗址和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传承到周朝后,一定会以某种方式显化在他们面前,比如礼乐制度如周礼,比如文字典籍如《周易》。老子和孔子必然通过周礼和《周易》,管窥过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

    儒道同源,为何异流?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儒道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从师的职业不同,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同,对各自的定位也不尽相同,于是渐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儒,先于孔子便已经存在。儒家的源头来自司徒,宗旨是辅佐君王顺应阴阳,倡明教化。司徒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当然,随时代不同其职责略有变化。据《尚书·尧典》记载,舜帝时设有九官,由契担任司徒,负责教化人民。到西周时期,司徒除负责教育教化外,还掌管土地和人民。

    实际上,关于儒家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他认为儒与原始巫术有关系,其前身是远古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等术士。据马王堆帛书《易传·要》,孔子承认自己是“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胡适经考证后,也认为儒以治丧相礼为生。

    最晚到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专门主持祭祀典礼的礼官。这些人被认为是最早的儒,又被称为术士。远古时期,祭祀和丧礼是极为重要的礼仪,有着祷告天地、维系血脉的重要作用。儒因为精通丧祭文化和礼仪习惯,被认为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但儒在治丧相礼时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为柔顺,所以许慎说“儒,柔也。”

    经殷商、西周而至春秋时期,天下礼崩乐坏,不过孔子所在的鲁国却依然重礼信儒。

    这是有原因的。鲁国原是周公姬旦的封国,但是周公并未去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政。周公在周朝立足未稳、成王年幼之际,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和五服九等的朝贡制度,稳定住天下局势。周公去世后,周成王感念他的功德,特许鲁国可以施行和周天子一样的礼乐,也可以举行祭祀先王的礼仪。周公的儿子伯禽坚持以周礼治理国家四十年,因循延至春秋时期,人言周礼尽在鲁。

    儒,作为一种职业得以在鲁国保留,专事督管礼仪和传授礼文。孔子小时候清贫,他十五有志于学,学会治丧相礼的礼仪后成为儒士,一度以此谋生。据《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在举行迎神驱鬼仪式的时候,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他为乡人相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因为这个渊源,儒家一直重视丧葬之礼,提倡厚葬和守丧三年。孔子三十而立之后不语怪力乱神,多少有点为尊者讳的意思。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谁少年时没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糗事呢?

    道家学派则由史官而来。他们记录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由此知道了“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道理,这是帝王之术。道家的起源比儒家简单多了:以《道德经》为标志,道家思想形成。至于道家之名,则为后人追认,老子、庄子、杨子等先秦道家代表人物,根本没为自己挂牌道家。但很有意思的是,自东汉以后,研究神仙方术的人不再被称为儒,而被称为道。一直到现在,农村老人去世后依然要请人来做道场,这个做道场的人俗称“道人”。

    早期之儒以治丧相礼为生,从先天上就刻下了“随顺”的基因。故儒家志在为臣辅君,地位高一些是帝师如子夏,最高不过如周公摄政。孔子死后,在唐宋元三代被封为文宣王,明清两代则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很符合儒家的定位。而老子死后的封号比孔子气派多了,他在唐代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更是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他在人间是至尊帝王,在天上则是坐镇三十三重天的太上老君,是至高无上、先于天地、超脱生死的至尊神仙。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40_40759/12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