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几页第几行都能说出来。可是关于边镇的情况,完全不懂,这时候的文官,基本没到过边地。“孙儿认为,归化不错。”

    朱炫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个地方,就是未来的呼和浩特,好像在明嘉靖时期,正式发展起来,以归化为中转,和草原通贡互市,使得“朝廷无此后顾之忧,戎马五南牧之儆”。朱炫准备提前把这个地方,给发展起来。听了朱炫的话,众人都往舆图上,归化的位置看去。这个地方,距离大同不远,距离河套也还行,还是在长城外面,外族进不了长城,开设的马市看起来还挺安全。那些武将对边镇比较了解的,纷纷附和认为朱炫选择的地方不错。“那么就在归化开设马市。”

    朱元璋听取了各种意见,最主要是文官不懂,武将表示没问题。既然武将认可,认为可行,说明归化一地,他们北边的驻军可以顾及和保护,那么直接选择这个地方。“请问陛下,这个马市,怎么做起来?”

    郁新上前问道。他们文官不懂经商,甚至很瞧不起商人。马市重新开设,总不能把一块地划下来,就有草原的人涌过来和你做贸易。就算草原的人愿意来,没有大明的商人北上,没有货物交换,马市形同虚设。除此之外,商人随意走动,又容易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治安问题,又或者边地匪患等等。治安和匪患,还可以用驻军解决,但其他的驻军解决不了。“乖孙,如何?”

    朱元璋问道。在场所有人当中,只有朱炫对于商业最为专业。朱炫说道:“这个我会做好安排,我手下的商队很多,随便派几个北上,都能把马市做起来,诸位不用担心。”

    既然这样,那他们真的不担心了。“但是商人来回走动,容易带来其他麻烦,这个麻烦又如何处理?”

    郁新继续问道。“郁大人担心的,我也会考虑。”

    朱炫解释道:“若是马市能开设起来,我会制定严格的政令,规范所有商人的行为,这些在番禺都在用。”

    既然如此,他们没有其他意见。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以此来控制漠南牧民,让其变成大明子民的做法,他们赞同可行。有了安南等地珠玉在前,这是一个开辟疆域的做法,值得试一试,或许能成功了。就算不成功也没所谓,反正浪费不了几个钱。现在大明有的是钱,皇太孙殿下也是个大土豪。就算亏了,也亏得起。马市便是如此,确定下来了。朱元璋稍后再拟定一份圣旨,让人送去给代王朱桂和平安,让他们做好准备,最快明年就有人北上,在归化建设马市,互通有无。“还有其他事情吗?”

    朱元璋解决了马市,再问下面的大臣,凛冽的目光慢慢扫视而过。官员们都是怕老朱,特别怕这个冰冷的眼神,不过年老的老朱,比起二十多年前,又和蔼了许多,怕的程度也不那么大。“臣有事启奏。”

    一个翰林院的官员上前道。他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其他官员,也陆续提出其他问题,和朱元璋商量解决。一般可以拖到朝会商议的问题,都不是什么急需解决的,如果真的很急,早就商量了一遍。等到朝会结束。朱炫把会议记录,送去给老朱看看,再到大本堂继续学习。“殿下。”

    刚到大本堂,孔公鉴满脸严肃地说道:“虽然殿下以商业吞并安南,开拓疆域的做法,做得很好,对大明也很有利,但商贾之道,终究是末流。殿下可以用,但不能依赖,以及过多地投入精力,天下正道,还是圣贤之书。”

    这个老顽固,尽管也赞同经济手段,但是又很反对商业,瞧不起是正常的。在他数十年的认知里面,除了儒学,其他全部摆不上台面。“我知道了。”

    朱炫只好无奈道:“马市怎么做,我会全部交给下面的人,只要一个结果。”

    孔公鉴满意道:“殿下能这样想,那是最好了。”

    通常只有明君,才能如此听从劝说。孔公鉴再一次认为,朱炫是未来的仁德明君。朱炫继续在大本堂学习,现在的学习计划改变了,通常是早上学,下午就得回去东宫看奏章,对于这种安排,孔公鉴举双手赞成。也就只有朱炫,苦不堪言。赞成是不太可能赞成,却又不能反对,现在连出宫见一见自己小媳妇的机会都没了,但是为了权力,咬了咬牙忍下去。只要习惯了,以后可以方便很多。在宫里高强度地学习、工作几天后,朱炫终于得到放松。原因是铁铉回来了,岑家的人,也正好在南方北上。他们很巧合地,同时来了应天,都是乘船进京,距离尽管很远,但是用时又不是很长。自己的老丈人来了,朱炫光明正大地请假出去,不把他们带进宫,而是问朱松借用在外面的那个庄园,暂时招待。明天再进宫面圣。朱松很懂事,给朱炫安排周全,里面的一切,随便朱炫使用,包括奴仆等人。“拜见皇太孙殿下。”

    铁铉和岑家的人,同时在朱炫面前,毕恭毕敬地躬身一拜。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40_40689/11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