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风卷云舒雾里看花 > 第 22 章 名落孙山
    都道荷花香,谁知莲心苦

    人生坎坷路,沉浮须自主

    高考是残酷的,特别是当今这种教育制度下的产物,便使得那些适应考试的孩子们可能得以继续学习,而那些不适应考试的孩子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

    贫穷更是遏制孩子们正常成长的一大因素,而教育制度则是其根源,所谓的九年义务教育这个口号感动了半个世纪,却并没有真正实现,因贫困而无法上学接受教育的孩子仍然不计其数。

    上官宇庭一直认为,考试是非常公允的作法,也是我国教育当前所能采取的最佳方案。全国一盘棋,能者上,这是真理,这是古时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延伸。但是,后来他才发现一切并非如此,不公允的事到处存在,那是他上大学后才发现的。

    对于绝大数的考生而言,高考这三天是极其难熬的,“黑色七月”的七八九三天足以决定很多人的命运。但是,对于上官宇庭来说却仍然是那么的轻松愉快,那么的一如既往,像是局外之人。

    同学们被统一安排在县城的一家宾馆里住宿,每天由一辆大巴车专程接送考场。上官宇庭选了个自认为最佳位置,那就是最后一排。其实,大巴车的最佳位置应该是在中部,平稳且噪声小。最后排最差,颠簸的厉害而且噪声大。而上官宇庭却偏偏选中那里,因为每次只有他一人坐在那里无人打扰,难得的清静。

    考完试回来时,整个车厢里人声鼎沸,几乎是全员参与讨论试题解答情况,时不时地传来“啊,我答错了!”的失声惊呼声和自以为答对题者的欢笑声。而此时,上官宇庭便会独自一人或坐或躺,大声歌唱着“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之类的歌曲,尽可能放任自己的心情。因为上官宇庭非常清楚一个道理,试卷既然已经上交了,答题结果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无法改变。此时去讨论对错,其结果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影响下一场考试时的状态。原因很简单:其一,你不可能得到满堂红,所以无论如何你也会有错题,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其二,就算你答对了,而为数更多的人给出了错误结果,因为你是少数,所以你有可能会对自己的答案产生怀疑;其三,经过紧张的答题,谁还能把试题和解答情况记得那么清楚?对模糊不清的试题肯定会模棱两可。

    三天的考试生涯可短可长,对于某些人如度三秋,对于某些人却又瞬息即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绝妙之处即在于此。

    高考结束后,放牛和放鸭占据了上官宇庭的主要生活日程,偶尔还帮着干点农活,或是钻进水塘里避暑,有时还参与捕鱼活动。

    上官宇庭生活得非常充实,感觉在家里没呆几天,高考结果就出来了。

    上官宇庭对高考结果并未感到意外,他落榜了。之所以没感到意外,那是他早有心理准备。因为仅仅一只鸭子是无法挽救自己早已虚弱的身体,这是一大影响因素,而他所在的学校在其整个县城里只不过是二流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县城的几所重点中学如舒中、伏虎寺那才是真正的名校,那里的中流学生也能考上大学,升学率可以过半。而千中则是升学率两成不到的学校,他虽然在班中名列前茅,而该班又是学校中的重点,但是仍然难逃厄运。其实,最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安徽是全国仅次于河南的高考大省,考生数量巨大,且高校数量少,升学率受限,所以只有极少数考生有幸榜上有名。

    要想脱离务农这一苦海,复读则是在所难免。这下子就又难坏了上官宇庭的父母了,他们是无力承受的,毕竟复读一年至少也得需要花上个千元大钞,更何况复读就一定能有个让人满意的结果吗?要知道,有多少人复读了载最终仍然是一无所获,甚至于落得个疯疯癫癫。但是上官宇庭的父母是那种极为要强的人,只要孩子想上学他们是绝对不会阻碍的。上官宇庭的母亲扬言“就是砸锅卖铁也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学业”,这是何等的斩钉截铁更是何等的催人泪下!所以,上官宇庭理所当然地复读了,而且是去了县城的名校—伏虎寺中学。

    事实上上官宇庭复读并不需要预测的那么多钱,因为他的高考成绩优秀。各个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招收复读生时都是按考试成绩来核算费用,在某个分数线以上免收费用,在该分数以下则按相差的分值来计算,差一分费用三千,差二分就得六千,依此类推。

    虽然学费免了,但是那些书籍费、试卷费、食宿费等还是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好在上官宇庭从家中驮去大米抵了伙食费,自己又节约,菜还是那咸菜,总的来说一年下来也没多少实际花费。

    然而,作为一名大小伙子,在农村完全是个好劳力,不仅没能给家庭帮上忙反而还在外面花钱,一反一正,这名头就不怎么亮堂了。

    他的二嫂就多次和父母争吵,“他那么大个小伙子不让回来干活却让他去上学,他能考上大学狗都能上厕所!纯粹是浪费食粮!”气得母亲躲在屋里流泪不止。但是父母仍然坚定了决心,必须支持孩子,只要他有心向上。所以上官宇庭还是继续了他的学业。

    读书是贫苦农家孩子的唯一出路,因为对于上官宇庭而言只有通过上学考上大学脱离了这底层社会才有出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绝对无法改观生活环境,贫苦百姓生活他是无法承受的。因为依靠那么点田地,还要上缴那么重的赋税,任凭你如何操劳也是无法摆脱贫困。

    柳折风凄苍冥浑,六月飞雪覆乾坤。

    试问良家有无粟,书童却指杏花村。

    正如诗中所言,只有世外桃源才能有真正的幸福生活,虽然写的是古代却也是当前某些地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官宇庭最为痛恨的是,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级政府却还恬不知耻地大肆鼓吹人民的生活是如何如何富足与安乐,他们吹嘘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自己的政治前程增加砝码。

    上官宇庭提笔赋诗曰:

    秋日残照九江,春风强传朗朗。

    民众捶胸何意,漫天刺鼻异香。

    上官宇庭在去伏虎寺复读之前这段时间,安心在家干起农活,尽可能地减轻父母的负担。上学之后,周末或是节假日,他也会回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他很清楚父母的辛劳,因为他身体了农活劳作的苦难!

    插秧、割稻、挑担子,他样样都会却样样不精。

    割稻倒是没什么难度,却十分的劳损腰椎,一天下来简直有着腰椎要断的感觉,腰弯下去了就难以直起,直起了就难以弯下,而割稻需要来回反复直腰弯腰,痛苦不堪,所以他讨厌割稻。

    而插秧呢,却又是那么的高难度。别人的双脚总是踩在两排秧苗之间的空档处,可以快速均匀地插秧。而他连分秧苗都慢且不均,而且不能均匀地排布,不能很好地走步,脚步总会走在插秧的位置,导致秧苗插在脚坑中,秧苗要么被水淹埋太深要么会漂浮到水面。同时,插秧的速度也就缓慢,会被远远地甩在前面(因为是倒退着行走)。

    挑担更是要命,挑的多吧挑不动,挑的少吧不值当。那扁担压得肩膀火辣辣地疼,一季秋收便会让肩膀脱掉一层皮。所以他痛恨这些农活,痛恨叮人的蝇子和蚊虫,痛恨那让人发晕的太阳,痛恨那臭哄哄的泥水……

    母亲时常看着儿子叹气:“唉,儿啊,看你咋办啊,农活干不了家务不会做,以后你靠什么生活?”

    “猪向前拱,鸡往后爮,各有各的生存之道。你不用愁他的事。”大哥总会这样安慰母亲,母亲也就只能不再说话了。

    上官宇庭既然干不了什么重活,也就只能安排干点轻松的,比如放牛、放鸭以及放猪之类,毕竟这些活计也是需要专人去做的。

    放牛是件很让人懊恼的事。

    上官宇庭家的牛是生产队分产到户时分给他们五家的,是头公牛。这头公牛非常好斗,已经打遍全村无敌手,成了当地的霸王。它看到别的公牛就会冲上去打架,好在村里的那些牛大多很有自知之明,只要看到它就会主动远远躲开。所以上官宇庭在放牛时总得提心吊胆,万一不小心遭遇到哪头没眼力的公牛可就难免一场大战了!

    公牛大战是极其危险和残酷的,不仅会造成公牛本身的伤残,甚至会造成人员的伤害。所以,上官宇庭放牛时总会提心吊胆,如果老远看到有其它牛,不管公母,也赶紧转头换道躲避。

    其实,这牛虽是畜生却很是通人性,更是富有思想,它不仅知道如何察言观色进行自我保护,而且知道如何屈伸。

    它在偷吃作物之前总会斜眼瞅瞅主人有没有注意到自己,一旦没有注意,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狠狠卷上一大口,等你发现已经来不及,可是当你看着它那可怜巴巴的样子又不忍去责罚了。

    邻村的一头公牛,年龄要比上官宇庭家的小两岁,非常健壮,也很善斗,要不是败在这位老大手下,它就是老大了。第一次败走,它并不服气,没过一个月又挑战了一次,还是败北。没办法,只能服输,后来远远见到就会低头躲开。

    在第二年的春耕时分,一天上午,上官宇庭家的牛被拴在门前场地上。正在它懒洋洋地咀嚼着青草享受着阳光之时,排行第二的那头牛刚好路过,只见它“哞”地一声挣脱缰绳,飞也似的冲向它的宿敌。这位老大在冷不防中打了个冷颤,慌忙起身应战。然而,怎奈自己被牢牢地拴在大树上,武功无法施展,被对手顶得体无完肤,最后只得强忍疼痛,挣裂了鼻子,才得以脱身。然而慌不择路,它一头冲向场地前的水田中,那水田是由水塘填成的,泥土太深,猛烈的冲击造成前腿脱臼无法复位从而丧失了劳动能力,后来被外卖宰杀。而其对手则以撕裂左耳和折断右角的沉痛代价换得了老大宝座。

    畜生的城府竟然深邃若此,况人类乎!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9_39686/2748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