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黄帝内经故事版 > 第74章 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岐伯说:“关于五气交合,盈虚更替的规律,我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六气分别主司天地时,它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岐伯恭敬地回答:“您问得很好,这确实是关于天地变化和人体健康相通应的重要知识。”

    黄帝继续问:“我希望了解这些变化是如何在上与天之昭昭相应,在下与地之冥冥相应的。”

    岐伯说:“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道理,也是很多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

    黄帝表示:“请详细解释一下这些道理。”

    岐伯开始解释:“当厥阴之气主司天时,其表现为风化;少阴之气主司天时,表现为热化;太阴之气主司天时,表现为湿化;少阳之气主司天时,表现为火化;阳明之气主司天时,表现为燥化;太阳之气主司天时,表现为寒化。这些变化会根据它们所影响的脏腑位置,来命名相应的疾病。”

    黄帝接着问:“那么,地气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地气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是相应的,包括间气的变化也是如此。”

    黄帝不解地问:“间气是什么?”

    岐伯解释说:“司天之气左右两侧的气,就称为间气。”

    黄帝进一步问:“间气与主岁之气有什么不同呢?”

    岐伯说:“主岁之气是用来纪年的,而间气则是用来纪步的,即它们影响的时间周期不同。”

    黄帝点头表示理解,又问:“那么,主岁之气具体是怎样的呢?”

    岐伯详细解释:“当厥阴之气主司天时,其表现为风化,主司在泉时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之气主司天时,其表现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直接司气化,但居气为灼化。以此类推,太阴之气表现为湿化,少阳之气表现为火化,阳明之气表现为燥化,太阳之气表现为寒化。每种主司之气都有其特定的五味、五色和所宜的五脏。医者必须明了这些六化分治的原则,以及五味、五色和五脏之间的关系,才能讨论疾病的盈虚和发生的原因。”

    黄帝说:“我明白了厥阴之气在泉时,会首先表现为酸化。那么,风化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风在地面上运行,是风化的根本表现。其他的五气也是如此。根据气的来源,天之气来源于天,地之气来源于地。当天地的气合而为一时,就形成了六节(指四季的六个时段:初春、仲春、暮春、初夏、仲夏、季夏,以及由此推衍出的秋、冬各三节),万物因此而生长化育。所以,医者要时刻注意气的变化,不要错过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黄帝问岐伯:“这些主岁之气导致的疾病,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如果在相应的年份备好了相应的药物,那么治疗时就不会遗漏主要的病因了。”

    黄帝问:“什么是先岁物呢?”

    岐伯说:“先岁物是天地精气专注而形成的精华,它们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黄帝又问:“司气者是怎样的呢?”

    岐伯解释:“司气者与主岁之气相似,但会有有余或不足的情况。”

    黄帝接着问:“那么非司岁物又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回答:“非司岁物是指那些药效较为分散的药物,虽然它们的本质相同,但品质上有所不同。药物的气味有浓淡之分,性质有燥静之别,治疗效果有强弱之差,作用深浅也不一样。”

    黄帝继续问:“岁主藏害是什么意思?”

    岐伯解释:“岁主藏害是指某一年的主气会克制或损害相应的脏腑。比如,如果某一年的主气是木,那么它就会克制土,从而损害到脾胃。”

    黄帝问:“治疗这样的疾病有什么原则吗?”

    岐伯回答:“如果邪气从上而下侵犯人体,就用能克制它的药物来平抑;如果邪气从外而内侵犯人体,就用能克制它的药物来治疗。”

    黄帝又问:“那么平气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平气时,要仔细察看阴阳所在的位置,然后调和它们,以达到平衡为目标。如果阴阳失调,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方法。”

    黄帝接着问:“你提到观察阴阳所在来调和,但具体怎样通过观察人迎和寸口来判断阴阳呢?”

    岐伯回答:“观察岁气的南北变化,就可以知道阴阳在寸口和人迎上的表现了。”

    黄帝请求岐伯详细解释。

    岐伯说:“在北政的年份,如果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如果厥阴在泉,则右侧不应;如果太阴在泉,则左侧不应。在南政的年份,如果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如果厥阴司天,则右侧不应;如果太阴司天,则左侧不应。如果出现不应的情况,可以通过反诊的方法找到问题所在。”

    黄帝又问:“尺候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在北政的年份,如果三阴之气在下,则寸口不应;如果三阴之气在上,则尺不应。在南政的年份,如果三阴之气在天,则寸口不应;如果三阴之气在泉,则尺不应。左右两侧的情况相同。所以说,知道这些要点,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不知道这些要点,就会陷入无尽的困惑中。”

    黄帝点头表示理解,又问:“当天地的气内侵人体导致疾病时,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开始详细解释各种气内侵时导致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以下省略了岐伯对各种气内侵导致疾病的具体描述和治疗方法)

    黄帝说:“非常好。那天气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当厥阴之气主司天时,如果风邪过于强盛,天空会变得昏暗,尘埃弥漫,云物纷扰,春天里却出现了寒气,流水不会结冰。这时,人们容易患上胃部疼痛,疼痛会向上延伸到两胁,喉咙和食道感到阻塞,饮食难以下咽,舌头感到僵硬,进食后容易呕吐,还可能出现腹泻、腹胀、大便稀溏、腹水积聚等症状。这些都是因为脾的功能受损。如果冲阳脉(即足阳明胃经的原穴)的脉象消失,预示着病情严重,难以治愈。

    当少阴之气主司天时,如果热邪过于强盛,会出现极度的热气,火的特性过于明显。这时,人们会感到胸中烦热,喉咙干燥,右侧胸胁满胀,皮肤疼痛,时而发热时而寒战,咳喘频繁。大雨将至时,这些症状会加剧。还可能出现吐血、便血、鼻塞、流鼻血、打喷嚏、呕吐、尿液颜色改变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疮疡、脓肿,肩背、手臂和缺盆(锁骨上窝)等部位疼痛,心痛、肺胀,腹部胀满,气喘咳嗽。这些症状都是由于肺的功能受损。如果尺泽脉(即手太阴肺经的合穴)的脉象消失,预示着病情严重,难以治愈。

    ……(以下省略了其他四气主司天时,邪气过盛导致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黄帝问:“对于这些因天气变化而导致的疾病,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当风邪过于强盛时,我们应该用辛凉的药物来平抑,同时辅以苦甘的药物,用甘味的药物来缓和,用酸味的药物来泻邪。当热邪过于强盛时,我们应该用咸寒的药物来平抑,同时辅以苦甘的药物,用酸味的药物来收敛。当湿邪过于强盛时,我们应该用苦热的药物来平抑,同时辅以酸辛的药物,用苦味的药物来燥湿,用淡味的药物来泄邪。如果湿邪在上部严重并伴有热象,我们可以使用苦温的药物来治疗,同时辅以甘辛的药物,以出汗为治疗的目的。当火邪过于强盛时,我们应该用酸冷的药物来平抑,同时辅以苦甘的药物,用酸味的药物来收敛,用苦味的药物来发散。当燥邪过于强盛时,我们应该用苦湿的药物来平抑,同时辅以酸辛的药物,用苦味的药物来泻邪。当寒邪过于强盛时,我们应该用辛热的药物来平抑,同时辅以甘苦的药物,用咸味的药物来泻邪。”

    黄帝又问:“如果邪气与主司之气相反时,又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风邪主司地面时,出现了清冷的反象,我们应该用酸温的药物来治疗,同时辅以苦甘的药物,用辛味的药物来平和。如果热邪主司地面时,出现了寒冷的反象,我们应该用甘热的药物来治疗,同时辅以苦辛的药物,用咸味的药物来平和。以此类推,其他各种邪气与主司之气相反时,都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来调和和治疗。”

    黄帝问:“当天气的主司之气邪气过盛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岐伯回答说:“如果风邪主司天气时,清冷的邪气反而强盛,那么治疗时就应以酸温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甘苦的药物。如果热邪主司天气时,寒冷的邪气反而强盛,那么治疗时就应以甘温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酸辛的药物。如果湿邪主司天气时,热邪反而强盛,那么治疗时就应以苦寒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酸的药物。如果火邪主司天气时,寒邪反而强盛,那么治疗时就应以甘热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辛的药物。如果燥邪主司天气时,热邪反而强盛,那么治疗时就应以辛寒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甘的药物。如果寒邪主司天气时,热邪反而强盛,那么治疗时就应以咸冷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辛的药物。”

    黄帝接着问:“那么,当六气之间互相克制,胜气过盛时,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又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当厥阴之气过盛时,人们会出现耳鸣、头晕、头脑昏沉、恶心欲吐的症状。胃和膈肌部位会感到寒冷,大风会频繁刮起,导致昆虫无法正常繁殖。胁肋部位会感到气闷,并可能转化为热邪,导致小便黄赤。胃脘部位会疼痛,并可能向上延伸到两胁。同时可能出现肠鸣、腹泻、少腹痛、大便下泄赤白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呕吐、喉咙和食道阻塞。治疗时应以甘清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辛的药物,用酸味的药物来泻邪。

    ……(以下省略了其他五气过盛时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黄帝问:“对于这些因六气过盛而导致的疾病,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当厥阴之气过盛时,治疗应以甘清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辛的药物,用酸味的药物来泻邪。当少阴之气过盛时,治疗应以辛寒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咸的药物,用甘味的药物来泻邪。以此类推,其他五气过盛时,都可以根据相应的药物来调和和治疗。”

    黄帝问:“当六气之间出现相互制约,导致某一气过度恢复时,会有怎样的现象呢?”

    岐伯回答道:“您问得非常详细啊!

    当厥阴之气过度恢复时,人们会感觉小腹坚硬满胀,里急暴痛。天空可能会出现风沙飞扬,使得昆虫无法正常生长。心脏也会感到疼痛,伴随大量出汗、呕吐等症状。食欲会变得很差,即使吃了也会很快吐出来。筋骨可能会感到抽搐、眩晕,甚至出现四肢厥冷。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影响到脾脏,导致食物难以消化并伴随呕吐。如果冲阳脉(足阳明胃经的原穴)的脉象消失,那就预示着病情十分严重,难以治愈。

    当少阴之气过度恢复时,体内会产生燥热,人们会感到烦躁不安,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小腹可能会绞痛,火热症状明显,喉咙干燥。可能会出现大小便时断时续,气息在左侧产生并向上移动至右侧,咳嗽,皮肤疼痛,甚至突然失声、心痛、晕厥。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寒战、谵妄,随后转为口渴、想喝水,气短、骨骼萎软。食物在肠中停滞,导致便秘,同时可能出现身体外部浮肿、打嗝、嗳气等症状。天气会变得异常炎热,流水不会结冰,昆虫无法繁殖。人们可能会患上疖疮、痈疽、痔疮等皮肤病,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肺部,导致咳嗽、流鼻血等症状。如果天府脉(手太阴肺经的合穴)的脉象消失,预示着病情严重,难以治愈。

    ……(以下省略了其他四气过度恢复时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六气之间出现相互制约,导致某一气过度恢复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到生命。因此,在中医理论中,对于六气的平衡和调节非常重要,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黄帝说:“很好,那么针对这些六气的胜复现象,我们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道:“当厥阴之气过度恢复时,治疗应以酸寒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甘辛的药物。用酸味药物来泻邪,用甘味药物来缓和病情。对于少阴之气的过度恢复,治疗应以咸寒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辛的药物。用甘味药物来泻邪,用酸味药物来收敛,苦辛药物来发散,咸味药物来软化。太阴之气的过度恢复,治疗应以苦热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酸辛的药物。用苦味药物来泻邪、燥邪和泄邪。少阳之气的过度恢复,治疗应以咸冷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辛的药物。用咸味药物来软化,酸味药物来收敛,苦辛药物来发散。但发散时不可过于温热,也不要违反温凉的原则,少阴之气过度恢复的治疗方法与少阳相同。阳明之气的过度恢复,治疗应以辛温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苦甘的药物。用苦味药物来泻邪和攻下,用酸味药物来补益。太阳之气的过度恢复,治疗应以咸热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甘辛的药物,用苦味药物来坚固。”

    岐伯继续说道:“治疗各种胜复现象时,寒证要用热药,热证要用寒药,温证要用清药,清证要用温药。散开的要收敛,抑制的要发散,干燥的要滋润,急迫的要缓和,坚硬的要软化,脆弱的要坚固。虚弱的要补益,强盛的要泻邪。各种气都要得到安抚和平衡,必须保持清净,这样病气才会逐渐衰退,回归其本源。这就是治疗胜复现象的大体原则。”

    黄帝说:“很好。那么关于气的上下运动,你如何解释呢?”

    岐伯说:“身体上半部分的气,分为三种,这是天的部分,主要由天气主宰。身体下半部分的气,也分为三种,这是地的部分,主要由地气主宰。我们根据气的名字来命名其特性,根据气的特性来确定其所在的位置,并据此描述其引发的疾病。身体的中间部分,被称为天枢,是连接上下两部分的枢纽。如果上面的气强盛,导致下面的部位也生病,我们会用地的名字来描述这种病。反之,如果下面的气强盛,导致上面的部位也生病,我们会用天的名字来描述。所谓的胜,是指一种气强盛到一定程度,而对应的气被抑制并潜伏起来没有发作。而复,则是指被抑制的气再次恢复并发作。当复发生时,我们不再区分它是天气还是地气,都按照复气的原则来治疗。”

    黄帝问:“胜复的发作,有没有固定的时间?气的运行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岐伯回答:“气在一年中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气的强弱和发作却没有固定的规律。”

    黄帝说:“我想听听更详细的解释。”

    岐伯说:“在一年之中,从初气到三气,主要由天气主宰,这是胜的常态。从四气到终气,主要由地气主宰,这是复的常态。有气胜就有气复,没有气胜就没有气复。”

    黄帝问:“很好。如果复已经发生,但胜依然存在,那又该如何处理呢?”

    岐伯说:“胜和复的交替发生,并没有固定的次数。只有当气衰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停止。如果复已经发生,但胜依然存在并且没有得到控制,那么就会对生命造成伤害。”

    黄帝问:“当复气再次发作,却又导致其他病症出现时,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这是因为复气所处的位置不当,与其他气不相协调。如果复气过于强盛,那么原先的主胜之气就会受到克制,导致病情反复,这就是所谓的火燥热现象。”

    黄帝又问:“那么该如何治疗这些病症呢?”

    岐伯说:“对于气的胜衰,如果轻微就顺从其势,如果严重就加以制约。对于复气的发作,如果平和就用调和的方法,如果突然而猛烈就采用强力夺取的方法。所有的治疗都要根据胜气的特性来进行,安抚那些被屈伏的气,不问胜复的次数,以恢复平衡为目标,这就是治疗的原则。”

    黄帝又问:“那么客气和主气的胜复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客气和主气的胜衰,一旦发生就没有复气的现象。”

    黄帝接着问:“当胜气与客气发生冲突时,会如何呢?”

    岐伯说:“如果主气强盛,那么病情就会逆行;如果客气强盛,那么病情就会顺从。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黄帝继续问:“这些胜复现象会导致什么样的病症呢?”

    岐伯详细解释说:“比如,当厥阴之气司天时,如果客气强盛,则会导致耳鸣、眩晕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咳嗽;如果主气强盛,则会出现胸胁疼痛、舌头僵硬难以说话等症状。其他如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等司天时,客气和主气的胜衰也会引发不同的病症。同样地,当这些气在泉(即地气)时,也会出现类似的胜复现象和相应的病症。”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具体病症,如关节不利、痉挛、疼痛、呕吐、腹泻、水肿、咳嗽、心悸、发热等,以及这些病症与胜复现象之间的关系。

    黄帝说:“很好,那么针对这些病症,我们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岐伯回答道:“对于病势高的要抑制,病势低的要提升,有余的要折损,不足的要补益。在治疗时,要根据病情辅以相应的药物,并用适宜的药物来调和。必须安定主客之气,使其适应寒温的变化。对于与病情相同的气象,要用逆治的方法;对于与病情相反的气象,则要用从治的方法。”

    黄帝问:“我明白治疗寒症用热药,治疗热症用寒药,以及根据病情与气象的相得与否来决定治疗方法。那么,在药物的味道方面,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岐伯解释说:“当木气为主时,我们用酸味药物来泻邪,用辛味药物来补益。火气为主时,用甘味药物来泻邪,用咸味药物来补益。土气为主时,用苦味药物来泻邪,用甘味药物来补益。金气为主时,用辛味药物来泻邪,用酸味药物来补益。水气为主时,用咸味药物来泻邪,用苦味药物来补益。当厥阴之客气侵袭时,我们用辛味药物来补益,酸味药物来泻邪,甘味药物来缓和。少阴之客气侵袭时,用咸味药物来补益,甘味药物来泻邪,咸味药物来收敛。以此类推,每种客气都有相应的补益和泻邪的药物。”

    黄帝又问:“我想了解阴阳的三种状态是指什么?”

    岐伯回答说:“阴阳之气有多有少,其作用也各不相同。”

    黄帝进一步问:“那么,阳明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解释说:“阳明指的是两阳之气合而为一,形成明亮之气。”

    黄帝又问:“厥阴又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回答:“厥阴指的是两阴之气交尽,即阴气将尽而阳气初生之时。”

    黄帝再问:“气有多有少,病症有盛有衰,治疗有缓有急,用药有轻有重,我希望能更详细地了解这些。”

    岐伯解释说:“气有高有低,病症有近有远,证候有内有外,治疗有轻有重,这些都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在《大要》一书中提到,君药一味,臣药二味,是奇数的配伍;君药二味,臣药四味,是偶数的配伍;以此类推。所以,治疗近处的病症用奇数配伍,远处的病症用偶数配伍。用汗法治疗不用奇数,用下法治疗不用偶数。补益上部或治疗上部病症,用药要缓和;补益下部或治疗下部病症,用药要急切。急切则气味厚重,缓和则气味淡薄。总之,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药物和配伍方式。”

    黄帝点头表示理解,并继续询问:“如果病情距离较远,但中间被其他气味所影响,该如何处理呢?”

    岐伯回答说:“这种情况下,可以先用食物来调和,使药物能够顺利到达病所,但不要超过规定的剂量。因此,在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远近来选择用药的轻重和剂量的大小。病情严重的用药量要少,病情轻微的用药量要多。最多可用到九味药,最少则可用到两味药。如果用奇数的药物配伍未能见效,则可以改用偶数配伍;如果偶数配伍仍未见效,则可以采用反佐法来治疗,即根据病情的寒热温凉来选择相反的药物来治疗。”

    黄帝说:“很好,我理解了疾病生于本的原因。但如果疾病生于标,我们又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如果疾病是由本而反至标,那么我们就要根据标来寻找治疗的方法。”

    黄帝又问:“如何判断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胜衰呢?”

    岐伯解释说:“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气的到来情况来判断。例如,清气大量到来,表示燥气胜,风木之气受到邪侵,肝病就会产生。热气大量到来,表示火气胜,金燥之气受到邪侵,肺病就会产生。以此类推,寒气胜则心病生,湿气胜则肾病生,风气胜则脾病生。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邪气而生病。如果恰逢年岁虚弱、时令不和或月相空缺,邪气会更加严重。如果重复感受邪气,病情就会很危险。当有胜气出现时,必定会有复气来制约它。”

    黄帝继续问:“六气到来时,脉象会如何表现呢?”

    岐伯说:“厥阴之气到来时,脉象表现为弦;少阴之气到来时,脉象表现为钩;太阴之气到来时,脉象表现为沉;少阳之气到来时,脉象表现为大而浮;阳明之气到来时,脉象表现为短而涩;太阳之气到来时,脉象表现为大而长。如果脉象到来时平和,则表示身体健康;如果脉象到来时过于强烈,则表示有病;如果脉象与季节不符,也表示有病;如果脉象该来却没来,或者不该来却来了,都表示有病。如果阴阳脉象相互颠倒,病情就会很危险。”

    黄帝问:“六气的标本,它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

    岐伯回答:“有的气是从本而来,有的气既从本也从标,还有的气不从标本,而是从中气而来。”

    黄帝请求详细解释。

    岐伯详细解释:“少阳和太阴之气主要是从本而来,少阴和太阳之气既从本也从标,阳明和厥阴之气则不从标本,而是从中气而来。从本而来的气,其变化主要依赖于本气;既从本也从标的气,既有本气的变化也有标气的变化;从中气而来的气,其变化主要依赖于中气。”

    黄帝问:“如果脉象表现与病情相反,该如何诊断呢?”

    岐伯说:“如果脉象到来时看似平和,但按之却不鼓动,这通常是阳病的表现。对于阴病而言,脉象到来时看似平和,但按之却鼓动异常,且强盛。”

    黄帝点头,继续问:“那么,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我们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百病的产生,有的是从本而来,有的是从标而来,有的是从中气而来。治疗时,有的取本而愈,有的取标而愈,有的取中气而愈,有的需要同时考虑标本而愈。有时逆治而愈,有时顺治而愈。逆治实际上是顺应了病情发展的规律,而顺治则可能反而与病情发展相违背。因此,了解标与本的关系,治疗时就不会出错。明确知道逆顺的道理,治疗时就能无误。这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如果不了解这些原则,就无法准确诊断,甚至会扰乱医理。因此,《大要》上说,如果医生只凭主观臆断,不根据病情和脉象来诊断,就会在治疗时造成混乱。了解标与本的关系,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病情,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黄帝问:“关于胜复之气的变化,它们的早晚表现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当某一气胜过其他气时,它到达并引起疾病时,疾病已经开始有了轻微的迹象,而此时复气(制约之气)已经开始萌发。而复气的产生,是在胜气达到极致后开始兴起,当它到达适当的位置时,它的影响会达到最大。胜气的强弱程度不同,复气的多少也会有所差异。胜气和复气相互平衡时,病情也会相应平稳;胜气虚弱时,病情也会显得虚弱。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黄帝继续问:“胜复之气的产生,有时并不按照常规的时间出现,或者会晚于预期,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解释说:“气的产生和它的变化、兴衰是有所不同的。寒、暑、温、凉这些气的盛衰变化,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各有差异。阳气的运动,从温暖开始,在暑热时达到顶峰;阴气的运动,从清凉开始,在寒冷时达到顶峰。春、夏、秋、冬四季,各自有其特定的时间段和表现。因此,《大要》上说,春天的温暖是为夏天的炎热做准备,秋天的凉爽是为冬天的寒冷做准备。仔细观察四季的变化,就可以预测未来气候的走向,了解它的终结和开始。”

    黄帝问:“这种差异有一定的规律吗?”

    岐伯回答说:“是的,这种差异有一定的度数,总共有三十度。”

    黄帝又问:“那么,这些差异在脉象上应该如何反映呢?”

    岐伯说:“脉象的差异与正常的脉象变化是一致的,只是需要等待适当的时机才能表现出来。《脉要》上说,春天的脉象不应该过于沉,夏天的脉象不应该过于弦,冬天的脉象不应该过于涩,秋天的脉象不应该过于数。如果脉象出现了这些异常,就说明有疾病在发生。脉象过于沉、弦、涩、数,或者这些脉象交替出现,或者复现,或者不该消失却消失了,或者该消失却没有消失,都表示有疾病。如果脉象与季节变化相反,那么病情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气的相互制约和平衡,就像权衡的双方不能失衡一样。阴阳之气的平和,有利于生命的生长和疾病的治疗;一旦动荡,疾病就会产生。”

    黄帝最后问:“那么,你所说的‘幽’和‘明’又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回答说:“当两阴之气相交并达到极致时,就称为‘幽’;当两阳之气相合并达到明亮时,就称为‘明’。‘幽’和‘明’的交替,就是寒暑变化的差异。”

    黄帝问:“关于‘分’和‘至’,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呢?”

    岐伯回答:“当气候或节气完全到来时,我们称之为‘至’;当气候或节气开始分散、变化时,我们称之为‘分’。‘至’时,气候特点相同;‘分’时,气候特点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天地之间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

    黄帝又说:“先生您之前提到,春秋的气候变化始于前,而冬夏的气候变化始于后,这些我已经了解了。然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往复变化,每年主导的气候并不固定,那么在治疗时如何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根据上下(指五脏六腑)各自的主宰,随其所需的利益来选择药物。关键是正确地使用药物的味道,这就是治疗的关键。左右(指身体的左右两侧)的治疗原则也是一样的。《大要》上说:少阳主时,治疗时先用甘味药物,后用咸味药物;阳明主时,先用辛味药物,后用酸味药物;太阳主时,先用咸味药物,后用苦味药物;厥阴主时,先用酸味药物,后用辛味药物;少阴主时,先用甘味药物,后用咸味药物;太阴主时,先用苦味药物,后用甘味药物。同时,辅以对患者有利的药物,以资助其生长之气,这就是所谓的‘得气’。”

    黄帝点头称赞道:“很好。百病的产生,都源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的变化。经典上说,对于实证要用泻法,对于虚证要用补法。我曾将这些方法传授给方士(医生),但他们在使用时仍不能达到十全十美的效果。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更为精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使治疗与病情如桴鼓相应,就像拔刺、洗雪污一样立竿见影。请问这种高明的医术我能够听到吗?”

    岐伯说:“这就需要仔细审查病机,不要违背气候变化的规律。这就是关键所在。”

    黄帝问:“那么,您能详细说说病机是怎样的吗?”

    岐伯解释说:“各种因风引起的疾病,如眩晕、抽搐等,都与肝有关。各种因寒引起的疾病,如收缩、拘挛等,都与肾有关。各种因气引起的疾病,如胸闷、抑郁等,都与肺有关。各种因湿引起的疾病,如水肿、胀满等,都与脾有关。各种因热引起的疾病,如昏迷、抽搐等,都与火(心)有关。各种因痛、痒、疮引起的疾病,都与心有关。各种因厥逆、固泄(便秘或腹泻)引起的疾病,都与下部(肠道、膀胱等)有关。各种因痿软、喘息、呕吐引起的疾病,都与上部(肺、胃等)有关。各种因禁止、鼓胀、颤抖、如同丧失神智般的疾病,都与火(心)有关。各种因痉挛、项强引起的疾病,都与湿有关。各种因逆气上冲引起的疾病,都与火(心)有关。各种因胀气、腹大引起的疾病,都与热有关。各种因躁狂、越轨行为引起的疾病,都与火(心)有关。各种因暴烈、强直引起的疾病,都与风有关。各种疾病伴有声音,如鼓声般的,都与热有关。各种因浮肿、疼痛、酸楚、惊骇引起的疾病,都与火(心)有关。各种因身体扭曲、水液浑浊引起的疾病,都与热有关。各种因水液清澈、寒冷引起的疾病,都与寒有关。各种因呕吐酸水、突然腹泻、下迫感引起的疾病,都与热有关。所以,《大要》上说:要谨慎地把握病机,明确各种疾病所属的气,有实证就泻,有虚证就补,首先要了解五行的生克关系,疏通患者的气血,使其调和顺畅,从而达到和平的状态。这就是治疗疾病的原则。”

    黄帝听后赞叹道:“很好。那么,关于五味的阴阳属性以及它们在治疗中的应用,您能详细说说吗?”

    岐伯说:“辛味和甘味具有发散作用,属于阳性;酸味和苦味具有涌泄作用,属于阴性;咸味也具有涌泄作用,属于阴性;淡味则具有渗泄作用,属于阳性。这六种味道或者收敛或者发散,或者缓和或者紧急,或者干燥或者滋润,或者柔软或者坚硬。在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味道,调和患者的气血,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黄帝问:“如果不是通过调和气血来治疗疾病,那又该如何治疗呢?在使用药物时,有毒的药物和无毒的药物,应该先使用哪一种?我希望听听您的见解。”

    岐伯回答说:“有毒或无毒的药物,主要根据治疗的需要来选择,同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剂量大小。”

    黄帝进一步问:“请您详细说说药物的配伍原则。”

    岐伯解释说:“在药物的配伍上,如果以一味药为主药,配合两味药,这是小剂量的配伍;如果以一味药为主药,配合三味臣药和五味佐药,这是中等剂量的配伍;如果以一味药为主药,配合三味臣药和九味佐药,这是大剂量的配伍。对于寒性疾病,我们用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对于热性疾病,我们用寒性的药物来治疗。对于病情轻微的,我们用逆治的方法;对于病情严重的,我们用从治的方法。对于坚硬的疾病,我们用削减的方法;对于外来的疾病,我们用排除的方法;对于因劳累导致的疾病,我们用温补的方法;对于结聚的疾病,我们用消散的方法;对于停滞的疾病,我们用攻击的方法;对于干燥的疾病,我们用滋润的方法;对于急迫的疾病,我们用缓和的方法;对于涣散的疾病,我们用收敛的方法;对于虚损的疾病,我们用温补的方法;对于安逸过度导致的疾病,我们用行气的方法;对于惊恐导致的疾病,我们用平复的方法。总之,我们可以采用上法、下法、按摩法、洗浴法、减损法、劫夺法、开导法、发散法等多种方法,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黄帝问:“您所说的逆治和从治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回答:“逆治就是正面治疗,即根据疾病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从治则是反面治疗,即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治疗方法。从少从多,要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黄帝又问:“那反治具体是怎样的呢?”

    岐伯解释说:“反治就是根据疾病的表象采用相反的治疗方法。比如,热性疾病因为寒邪导致,我们就用寒性的药物来治疗;寒性疾病因为热邪导致,我们就用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对于闭塞的疾病,我们用闭塞的方法来治疗;对于通畅的疾病,我们用通畅的方法来治疗。关键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源,并先解决其病因。虽然开始的治疗方法可能与疾病的表象相同,但最终的结果会使疾病得到治愈。”

    黄帝称赞道:“很好。那么,通过调和气血来治疗疾病的效果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无论是逆治还是从治,或是逆而从之,从而逆之,关键是要疏通气血,使其调和顺畅。这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黄帝又问:“疾病在体内的位置不同,又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疾病从内部开始并向外扩散,我们应该先调理内部;如果疾病从外部开始并向内扩散,我们应该先治疗外部。如果疾病从内部开始并向外扩散但外部表现更为严重,我们应该先调理内部,然后再治疗外部;如果疾病从外部开始并向内扩散但内部表现更为严重,我们应该先治疗外部,然后再调理内部。如果疾病在内外都没有明显的联系,我们就应该针对主要病症进行治疗。”

    黄帝问:“很好。当火热之气反复出现时,人们会感到恶寒和发热,有时症状如同疟疾一般,可能一日发作一次,也可能间隔数日发作一次。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这是因为胜复之气在相遇时,它们的力量有强有弱。如果阴气较多而阳气较少,那么发作的间隔就会较长;如果阳气较多而阴气较少,那么发作的间隔就会较短。这是胜复之气相互激荡,以及它们力量盛衰变化的节奏。疟疾的发病原理也是如此。”

    黄帝又问:“理论上说,治疗寒病用热药,治疗热病用寒药,但医生们有时却不能完全遵循这一原则。有些患者发热,用了寒药却反而更热;有些患者发寒,用了热药却反而更寒。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并且新病又起,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对于因寒而热的患者,我们应该从阴分治疗;对于因热而寒的患者,我们应该从阳分治疗。这就是所谓的找到疾病的根本所在。”

    黄帝问:“那么,为什么服用寒药反而会发热,服用热药反而会发寒呢?”

    岐伯解释说:“这是因为治疗时只关注了疾病的主要表现,而没有考虑到疾病背后的根本原因。如果治疗时只针对了疾病的主要症状,而没有针对其根本原因,就会出现这样的反效果。”

    黄帝又问:“如果不是因为治疗了疾病的主要症状而导致的反效果,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您问得很深入啊!这可能是因为没有正确运用五味(酸、苦、甘、辛、咸)来调和身体。五味进入体内后,各自有其喜欢的脏腑去归。比如,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长期过量摄入某种味道的食物,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气机增强,这是物质转化的常规。但如果这种增强持续过久,就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黄帝问:“很好。那么在配方中提到的君臣之分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说:“君是指主治疾病的药物,臣是指辅助君药的药物,使是指响应臣药的药物。这里说的君臣,并不是指药物品质的上下等级。”

    黄帝又问:“那么,药物的上下三品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说:“上下三品是用来区分药物的好坏和特性的。”

    黄帝再次问:“疾病在体内的位置不同,又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在治疗时,一定要辨别阴阳,确定疾病是在体内还是体外,然后各自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体内的疾病用内治法,体外的疾病用外治法。对于病情轻微的,用调和的方法;对于病情较重的,用平衡的方法;对于病情严重的,用攻夺的方法,如发汗、泻下等。根据寒热温凉的不同,用相应的药物来减弱或增强患者的体质。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如果能谨慎地按照这些方法治疗,就能保证万无一失,使患者的气血达到平衡,从而延长寿命。”

    黄帝点头称赞道:“很好。”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9_39406/281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