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黄帝内经故事版 > 第43章 痹论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关于痹症的成因与症状

    黄帝(疑惑):“岐伯,我想请教你,痹症是如何产生的呢?”

    岐伯(深思):“黄帝,痹症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侵袭人体所导致的。具体来说,如果风邪占据主导,则称为行痹,表现为游走性的疼痛;如果寒邪占据主导,则称为痛痹,表现为剧烈的疼痛;如果湿邪占据主导,则称为着痹,表现为关节沉重和疼痛。”

    黄帝(继续追问):“我听说痹症有五种类型,这是为何?”

    岐伯(解释):“痹症的五种类型是根据邪气侵袭人体时的季节来划分的。如果在冬季受到邪气侵袭,则容易形成骨痹;在春季则容易形成筋痹;在夏季则容易形成脉痹;在至阴(长夏)时节则容易形成肌痹;在秋季则容易形成皮痹。”

    黄帝(好奇):“痹症如果深入五脏六腑,又是由哪种邪气导致的呢?”

    岐伯(详细解答):“五脏六腑都有与之相应的部位,如果痹症久治不愈,邪气就会深入这些相应的部位。例如,骨痹长期不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邪气就会深入肾脏;筋痹长期不愈,邪气会深入肝脏;脉痹长期不愈,邪气会深入心脏;肌痹长期不愈,邪气会深入脾脏;皮痹长期不愈,邪气会深入肺脏。这就是痹症深入五脏六腑的原因。”

    黄帝(点头):“那么痹症深入五脏后,会有什么症状呢?”

    岐伯(描述):“痹症深入五脏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例如,肺痹的患者会表现出烦躁、满闷、喘息和呕吐;心痹的患者会表现出脉不通畅、心悸、喘息和嗌干等症状;肝痹的患者会表现出夜间易惊、多饮、小便频繁等症状;肾痹的患者会表现出腹胀、行走时臀部代替脚跟、脊柱弯曲等症状;脾痹的患者会表现出四肢无力、咳嗽、呕吐等症状。”

    黄帝(继续询问):“痹症还会影响哪些部位呢?”

    岐伯(进一步解释):“痹症还会影响肠道和膀胱等部位。肠痹的患者会表现出饮水多但排尿困难、气喘、时而腹泻等症状;胞痹的患者会表现出小腹膀胱部位按压时疼痛、小便不畅等症状。”

    黄帝(总结):“我明白了。痹症如果深入五脏六腑,情况就比较严重了。那么,痹症为什么有时会导致人死亡,有时疼痛会持续很久,有时又容易治愈呢?”

    岐伯(解释):“痹症如果深入五脏,病情就十分严重,可能导致死亡;如果痹症停留在筋骨之间,疼痛就会持续很久;如果痹症仅停留在皮肤之间,就比较容易治愈。”

    黄帝(好奇):“岐伯,痹症还会影响到六腑吗?如果是,那它是如何影响的呢?”

    岐伯(点头):“是的,黄帝。痹症不仅影响五脏,也会影响六腑。其实,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也是痹症发生的根源。六腑也各有其穴位,如果风寒湿气侵袭了这些穴位,再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与之呼应,这些邪气就会沿着穴位进入体内,最终停留在相应的腑中。”

    黄帝(沉思):“那么,对于痹症,我们应该如何用针灸来治疗呢?”

    岐伯(解释):“黄帝,五脏有特定的穴位,六腑有特定的合穴。这些穴位和合穴分布在经络的不同部位,都有各自的功能和特性。治疗痹症时,我们需要根据痹症所在的位置,选择相应的穴位或合穴进行针灸,以疏通经络,排除邪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黄帝(追问):“那么,荣卫之气也会导致痹症吗?”

    岐伯(详细解释):“荣气,是食物中的精气所化,它调和五脏,滋养六腑,最终进入经脉。它沿着经脉上下运行,贯穿五脏,联络六腑。而卫气,是食物中的悍气所化,它的性质活跃且快速,不能进入经脉。它主要在皮肤、肌肉之间游走,温暖脏腑,护卫体表。只要卫气运行正常,不与风寒湿气相结合,就不会导致痹症。”

    黄帝(疑惑):“痹症的症状多种多样,有时痛,有时不痛,有时感觉麻木,有时感觉寒冷,有时感觉热,还有干燥和湿润等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解释):“痛是因为寒气多,寒气会导致疼痛。不痛和麻木是因为病程长久,深入体内,导致荣卫之气的运行受阻,经络时而通畅时而阻塞,所以感觉不通;皮肤得不到荣气的滋养,所以会感觉麻木。寒冷是因为体内的阳气少,阴气多,与痹症相互助长。热则是因为阳气多,阴气少,痹症之气胜过阳气。出汗湿润是因为逢到了湿气特别重的环境,体内的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所以出汗而湿润。”

    黄帝(再次追问):“痹症有时不痛,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详细解答):“痹症如果在骨头上,就会感觉沉重;在经脉上,就会导致血脉凝滞而不流畅;在筋上,就会使得筋肉弯曲而不能伸展;在肌肉上,就会感觉麻木;在皮肤上,就会感觉寒冷。这五种情况都会导致痹症不痛。一般来说,痹症遇到寒冷就会加重(在《甲乙经》中描述为“急”),遇到热就会缓解。”

    黄帝(满意):“我明白了,你的解释非常透彻。”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9_39406/269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