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165章 张献忠屠武昌
    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五月,总兵方国安率兵扼守蕲州,武昌城防松弛,李自成、张献忠两股势力均觊觎江汉地区。当时有人提议募兵守城,但国库空虚,楚王当时拥有百万银两储备,三司请求借用,楚王却不同意。大学士贺逢圣在家倡导义举,捐资募兵,适逢承天、德安两地溃兵南下,楚王将他们全部招纳为军锋,以长史徐学颜统率,号称“楚府兵”。

    张献忠沿江而上,攻破汉阳,直逼长江欲渡江,武昌城内一片恐慌。有人建议撤走江岸守军,专心守城。参将崔文荣反驳道:“守城不如守江,守江不如守汉,磨盘、煤炭诸洲水浅不过马腹,若任贼军飞渡,然后被困城中,实非良策。”但此议未被采纳。贼军果然从煤炭洲渡江,直逼武昌城下。

    崔文荣率军抵抗,略有斩获。贼军进攻武胜门,崔文荣率诸军奋力抵抗,杀伤众多贼军。壬戌日,楚王府新募士卒作为内应,打开城门迎接贼军,崔文荣跃马持矛,高呼杀贼,被贼军攒刺,穿透腋部而死。贺逢圣与崔文荣同守武胜门,城陷后,他向北面再拜,乘巨舟载家眷,驶出墩子湖,至湖中凿沉船只,全家溺亡,尸体沉入水中一百七十日仍未腐烂,十一月才得以安葬。

    楚王府长史徐学颜刚刚代理江夏县事务,与贼军激烈交战,左臂被砍断,右手仍握刀不倒,最终被贼军肢解,全家二十余人殉难。都司朱士鼎被俘,贼军强令他担任总兵官,朱士鼎怒指贼军,大骂不止,贼军砍断其左右手,抛尸江边。朱士鼎以草绳绑住断臂,写完遗书后才死去。兴都留守沈寿崇,以及武昌通判李毓英、武昌知县邹逢吉、嘉鱼知县王良鉴,皆壮烈牺牲。

    楚王宗室中许多人追随贼军,张献忠俘虏楚王,掠夺宫中累积的百万银子,装车数百辆仍不尽。楚人因此对楚王的愚蠢深感遗憾。张献忠将楚王装入竹轿,投入西湖,湖水沸腾,许久后楚王才死去。贼军对此也感到惊奇。

    楚王的祖先乃太祖第六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王,至此才遭遇灾难,其财富可见一斑。贼军屠戮士民数万人,将尸体投入江中,尚有数万人被放出城,遭铁骑围困挤压,凌辱致死。江面上浮尸蔽江而下,以至于武昌鱼几乎无法食用。其余数百名百姓,皆被砍断手足,毁去目鼻,无一完整之躯。张献忠占据武昌府,僭称武昌为京城,伪设六部五府,铸造“西土之宝”钱币,开科取士,殿试选取三十人为进士,即刻授予县官职务。起初,李自成兵临汉阳,未能攻克,听说张献忠攻占汉阳,大怒,发布公告,宣称谁能擒获张献忠并献给他,赏千金。得知张献忠攻取武昌后,李自成又派人祝贺,威胁说:“老回回已降,曹、革、左等人已被杀,下一个就要轮到你了。”张献忠听后感到害怕,低声下气地回应,请求双方互相支援,并赠送大量金银珠宝给李自成。李自成扣留张献忠的使者,张献忠对此深感怨恨。

    据野史遗闻记载,贼军从鸭蛋洲渡江,武昌知县邹逢吉英勇牺牲。而《史略》则记载贼军从煤炭洲渡江,不知哪个说法准确。

    贺逢圣,字克由,号对扬,武昌江夏人。其父贺亨阳,潜心研习儒学,着作有《思聪录》、《人模样》等书。贺逢圣在为生员时,受到督学邹迪光的赏识,而督学熊尚文对其更是赞誉有加,贺逢圣与熊廷弼都受到熊尚文的喜爱。有人问及贺逢圣与熊廷弼两人优劣,熊尚文回答说:“贺逢圣犹如夏瑚商琏(比喻珍贵的玉器),熊廷弼犹如干将莫邪(比喻杰出的宝剑)。”后来,预言果然应验。熊廷弼中解元时,贺逢圣未能同列,邹迪光赠予他五千两银子,作为三年读书费用。万历癸卯年(公元1603年),贺逢圣考中举人,此后多次参加会试,均未及第。后被选为应城教谕。丙辰年(1616年)中进士,殿试位列第二,授职翰林院编修。贺逢圣壬戌年(公元1622年)主持分试,选拔出华允诚等人才。

    贺逢圣在家乡与熊廷弼关系不和,后来熊廷弼将要受到朝廷处罚,楚地士绅梅之焕、满朝荐都认为熊廷弼冤枉,怀疑贺逢圣对此持有不同意见。贺逢圣说:“岂能因为小小的嫌隙而介意?”于是拿起笔起草文书上奏,但此时事情已无法挽回。恰逢杨涟(谥号忠烈)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怀恨在心。当时楚地人士都敬仰贺逢圣的清廉声誉,魏忠贤便对他说:“各省都在建生祠,唯独贵乡湖广没有丝毫建立。”贺逢圣答道:“这是地方官的事,非我所能知晓。”魏忠贤无言以对。于是借推选主持南直隶乡试官员的机会,将贺逢圣削籍为民。

    崇祯初年,贺逢圣补任南京祭酒。丙子年(公元1636年)入内阁,戊寅年(公元1638年)辞职。两年后再次被召回内阁,与首辅意见不合,不久告老还乡。皇帝在便殿设宴为他饯行,贺逢圣伏地悲泣,皇帝也感伤动容。同朝为官的陈演大声说:“贺逢圣有罪,不可引动皇帝悲伤。”贺逢圣擦干眼泪起身侍候,皇帝赐予他冠履、蟒衣一套,并派官员护送他回乡。此时为壬午年(公元1642年)。第二年癸未年(公元1643年),贼寇攻破蕲州、黄麻,烽火逼近鄂城,武昌震动。贺逢圣主张拼死坚守,并劝导当时主事官员。他的门人大冶人尹如翁担心贺逢圣,特地骑行三百里前往探望,携一僧帽、一袈裟委婉劝他离开,贺逢圣以“见危授命”回答。

    五月十九日,张献忠攻打武昌,两天未能攻下。适逢监军杨王基升任郧阳巡抚,他匆忙移营渡江,因兵力削弱,贼寇从汉阳门攻入,城池陷落,时间为二十二日。贺逢圣穿戴皇帝所赐的冠履、蟒衣,前往楚王府,打算与楚王共赴国难。到达后发现楚王府已被张献忠占据,楚王下落不明。贺逢圣被捉拿,他说道:“我要亲自见张献忠,痛骂他至死。”贼寇不允许他相见,贺逢圣于是面向北方五次叩头,然后跳入缁阳桥下自杀。他的夫人危氏、长子贺觐明,均以身殉国。次子贺光明,守护八分山墓,闻讯赶来,亦遇难。两个儿媳,曾氏、陈氏,三个孙子,均遇难。一仆人萱命,陪伴贺逢圣七日,最终也以身殉主。贺逢圣一门殉国者达二十余人。贺逢圣死后,有官员招魂祭葬,其尸体八个月后被打捞出来,面貌如生,冠缨完好。门人尹如翁回到大冶,城池陷落后被俘,坚贞不屈而死。尹如翁之父孝廉尹珩,学识渊博,气节高尚,早年避难吴中。贺逢圣死后,皇帝深感哀痛,命礼官议定抚恤,恰逢国变,南京追赠贺逢圣谥号为文忠。

    江阴人冯生曾言:贼寇意图将城中男女尽数屠杀,逢圣对贼人说:“你们为何不先杀我?这样可以免去杀害众多百姓。”贼寇心有不忍,将其送至张献忠老营,张献忠亦未忍心杀害。逢圣又说:“快杀我一人,其余百姓无罪。”张献忠回应:“听你的,让你全尸吧。”原来张献忠意图逼迫百姓跳江。此说与之前的传记稍有差异。

    另有说法称:张献忠因武昌人口众多,无法一次性屠尽,便开城门驱赶百姓入江,点燃三柱香,与百姓约定香烧完仍在城内的,全部处死。百姓争相逃出,踩踏致死者不计其数,无法逃出者亦遭杀害。总计驱赶百姓三十万人,溺毙于江中。江水被鲜血染红,浮尸绵延千里。当时甚至有传闻说有浮尸漂流至镇江,张献忠真是人间大凶贼。有自楚地逃来的人说:张献忠将要屠戮武昌时,天空下起倾盆大雨,雷声震耳欲聋,张献忠骑马狂呼:“上天发怒得厉害,为何还不快杀?”于是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大肆屠杀。数十万百姓无法短时间内尽数杀完,便打开城门逼迫百姓跳江。献忠常常自诩:“我是黄巢之后的又一人”,又说:“我比黄巢杀人还要多。”其凶残暴虐,丧失人性到了极点。

    当时武昌有一人平日喜好行善,城破时跳入江中,只见一片田野,全然不知身处水中,竟在水中步行三十里,至青山峡上岸,安然回家,毫发无损。人们对此无不惊讶,就连他自己也不明白原因。直到今日,他依然努力行善。另一种说法称:贺逢圣身穿朝服投江自尽,他的门生大冶县人尹如翁随他一同赴死。按这个说法,贺逢圣与尹如翁是一同遇难。但前文记载尹如翁归乡大冶,似乎与此稍有出入。

    先前记载贺公以巨舟载全家溺亡,全家人同日殉难。而野史所载,仅提及贺公夫人危氏、长子贺觐明同日去世,其他人则前后不一,与《史略》记载稍有不同,故一并记录。

    早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襄阳发生地震,武昌亦受影响,地面震颤且部分塌陷。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冬,李自成攻破襄阳,紧接着张献忠又屠戮武昌,两次灾害相隔不满一纪(12年,古时占卜用的时间单位)。由此观之,原本平静的地脉却持续震动,已然失去常态,怎能不引发灾祸呢?

    译者注:1见危授命,成语,出自《论语·宪问》,指在危急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6_36802/2230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