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为张氏先祖扛大旗 > 第66章 东汉凉州三明之一张奂(3)
    没过多久,张奂被调到太常这个职位。他和刘猛、刁韪、卫良几个好朋友一起,向朝廷推荐了王畅和李膺,觉得他们超级适合当三公。

    但曹节他们听到后,气得跳脚,直接让皇帝下诏狠狠骂了他们一顿。

    哎,张奂他们也没办法,只能先“躲”进廷尉那里,待了好几天才被放出来。

    不过,作为惩罚,他们得少拿三个月的薪水。

    在那个时候,皇宫里有个叫王寓的人,他曾经是个宦官,但后来摇身一变,成了司隶校尉。

    王寓这人吧,仗着自己有后台撑腰,就明目张胆地让别人举荐他,好让自己在朝廷里更加威风。

    那些官员们哪敢不从啊,一个个都点头哈腰,生怕惹恼了他吃苦头。

    在这群人中,张奂就像是个异类。他一点也不怕王寓,更是直接拒绝了王寓的举荐要求。

    这可把王寓气坏了,他觉得自己堂堂一个司隶校尉,竟然有人敢不给他面子。

    他一生气,就诬陷张奂是“党人”,也就是跟某些政治势力有关联的人。

    这下可不得了,一旦被扣上“党人”的帽子,那可就意味着要遭受打压和迫害了。

    说起张奂,他在做度辽将军的时候,可是跟段颎(jiong)有过一段不太愉快的经历。

    那时候两人都在边疆对抗羌族,但在如何对付羌族的问题上,看法不太一样,导致两人关系有点僵。

    后来,段颎升官做了司隶校尉,就想着找机会报复张奂。

    段颎开始琢磨着怎么把张奂调走,让他远离朝廷这个是非之地。他看中了敦煌这个偏远的地方,想着把张奂调过去,让他吃吃苦头。

    更过分的是,段颎还想要对张奂不利,想要通过一些手段来陷害他。

    张奂一听就急了,赶紧给段颎写了一封信,又是道歉又是求情的。

    信中,张奂先是自嘲地笑了笑,写道:“哎呀,我这个人有时候就是笨得可以,可能不经意间就得罪了您,还请您大人有大量,别跟我一般见识。现在我这条小命,可都捏在您手里了,您向来仁慈,一定能够体会我的难处吧?”

    接着,他又诉苦道:“我派去的人还没回来,就收到了您的信,想必您已经明白我之前解释的误会了吧。可是啊,郡县里催得紧,大家都等着我的消息呢。我那已经入土为安的父母,还有我这漂泊无依的可怜人,都只能指望您了。”

    张奂又继续说道:“如果您能高抬贵手,稍微给我一点帮助,那我真的是感激不尽,以后我张奂就是您的马前卒,随叫随到,绝不食言!”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我也知道我自己没什么本事,还敢来麻烦您,估计会被人笑掉大牙。但我真的没办法了,文王都能安葬无用的朽骨,燕昭王也珍视死马,我这点小小的请求,在他们面前真的是不值一提。我现在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太惨了!我又没地方诉苦,您要是不肯帮我,我真的就完蛋了。我每天都在盼望着东边能传来您的好消息啊!”

    段颎这个人性子虽然刚猛,但看了张奂的求情信后,也被他的遭遇打动了,最后决定放过他,没忍心害他。

    从那之后,张奂就告别了他的官场生活,回了弘农,过上了隐居的日子,不再过问世事。

    他特别重视教育,培养了好多学生,足足有上千人,还写了一本叫《尚书记难》的书,有三十多万字呢!

    其实,张奂从小就有梦想,他曾经对朋友们说:“作为男人,一辈子总得在边疆为国家做点大事,留下个好名声。”

    后来,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将军,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声大噪。

    就连董卓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让哥哥送了一百匹细绢给他。

    但张奂就是不喜欢董卓这个人,硬是给拒绝了。

    公元181年,张奂在家中安详地离世,享年七十八岁。

    临终前,他说:“我这一辈子当官,确实得到了很多荣誉,但我不喜欢跟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混在一起,结果就被别人说三道四、嫉妒我。其实啊,人生有顺有逆,都是天注定的,生死也是人之常情。我不喜欢死后被埋在土里,永远都见不到阳光,还被厚厚的布和钉子包得紧紧的。好在我之前已经准备好了墓穴,早上走,晚上就能安葬。我死后,你们就把我放在灵床上,用块头巾盖上就行了。别像晋文公那样弄得那么豪华,也别像王孙贾那样太简单,就按我自己的心愿来,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几个儿子都遵从了他的遗愿。

    为了纪念张奂,武威郡的官员和百姓们为他建造了许多祠堂,并且这些祠堂代代相传,一直有人去祭拜他,感谢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4_34718/1766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