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为张氏先祖扛大旗 > 第34章 会稽太守张曾子
    张霸,字伯饶,是蜀郡成都(现在的四川成都市)人。

    张霸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孝顺父母和谦让他人的道理,就连在平时一天天的吃穿用度上都做的很有礼貌,小小年纪就有一种很老成的样子,乡亲们都叫他“张曾子”。

    在他七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读懂了《春秋》这本书,还想要学习更多儒家经典的书籍。

    他的父母认为他年纪太小,不适合一下子学习那么多,张霸却很自信地说:“我学得了那么多,”因为这个,取字“伯饶”。

    后来,他有机会跟着长水校尉樊鲦学习《严氏公羊春秋》,熟读《五经》。

    当时有一些年轻人,比如孙林、刘固、段著等都特别羡慕他,为了更好地向他学习,都求着家里人要搬到张霸家附近住。

    没多久之后,张霸就因为孝顺和才华,被举荐做了光禄寺主事。

    永元年间,张霸做了会稽太守,他慧眼识才,发现了顾奉与公孙松等人的非凡才能,就把他们推荐给朝廷。

    果然,顾奉后来出任颍川太守,公孙松则担任司隶校尉,两人都十分出名。

    不仅如此,张霸还广开才路,提拔了很多有不同绝技的人才。

    从那以后,郡里的百姓都变得很上进,他们互相鼓励,努力学习经书,学习的人特别多,甚至走在路上都能听到他们读书的声音。

    张霸觉得樊鲦删改的《严氏春秋》里还有很多复杂的词句,看着就不容易懂。

    于是,他就自己花费功夫重新整理,愣是把这本书精简到了二十万字,还给它取了个新名字,叫“张氏学”。

    张霸刚到越州上任的时候,那里还有很多没被抓到的贼人,整个郡都不太安宁。但张霸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发布了一份公告,告诉大家他会公正地处理事情,不会冤枉好人。

    那些贼人听了之后,觉得张霸是个可信的人,就都投降了,郡里也就变得安宁了,连士兵们都没怎么费力。

    那时候,还有一首童谣唱道:“弃我戈,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意思就是说,大家都不用打仗了,官吏们也可以休息了。

    张霸在越州做了三年太守后,觉得自己的官已经做得够大了。

    他说:“我就像个从孤儿成长起来的太守,现在已经做到郡守这么高的位置了。但你知道吗?太阳升到中天就会开始往下斜,月亮圆满了就会开始亏缺。老子也说过:‘知足就不会受辱。’”

    所以,他就上书给皇帝,说自己想请病假休息一段时间。

    没过多久,皇帝又让他回来做官,他一路升官,最后做到了侍中这么高的位置。

    到了张霸该休息享福的时候,他却因为生病去世了,活了整整七十岁。

    他临终前写信告诉儿子们,延陵季子曾把去世的儿子葬在路边,现在蜀地路远难行,他也不想遗体被运回故乡,只愿就地安葬,能掩住头发和牙齿就行。

    他希望能尽快入土为安,还告诉儿子们,人活着应受人尊重,死了以后身后事如果没安排好,只会自找麻烦。

    他的儿子们听了父亲的话,就把他葬在了河南梁县,还在那儿安了家。

    将作大匠翟酺和很多儒生门徒,都觉得张霸一辈子做了好多好事,品德也非常高尚。于是,他们就一起回忆并写下了张霸的生平事迹。

    因为大家都非常尊敬和怀念张霸,他们私下给定了叫“宪文”的谥号,以此表彰他在人生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卓越成就与高尚品质。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4_34718/176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