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冯小娘子发家记 > 第9章 洗三
    “行,等你爹回来拿着孩子的生辰八字往里正家去一趟。”谢氏对冯瑛道。

    槐花村的里正是个识字的,研究点风水地理,平时也会给村里人看个日子,趋吉避凶,挣点吉利钱。

    冯瑛原本不信这些,但穿越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后还是得注意点这方面的忌讳。

    娘俩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时间过得飞快。

    “吱呀”一声院门被打开,冯晖牵着牛进来,把包着痘液的油纸递给张氏。

    冯瑛娘和冯晖小时候都是张氏亲自给种的痘。

    只见张氏从厨房的灶眼里夹出一块还没熄灭的木炭,把刚刚缝衣服的针拿过来烧红,然后蘸取油纸里的牛痘液,小心的扒开孩子的棉袄,在露出的左上臂,轻扎几下。

    因她手起针落,相当麻利,孩子倒是还没感觉到什么疼痛,就结束了。

    因此只是在冯瑛怀里,挣扎了几下,舒展好腿脚,又再一次睡了。

    冯家众人脸上都露出不自觉的微笑,这孩子可真乖!

    种了牛痘后,过几天针眼处就会起一个红色的肿包,然后自然结痂脱落,最后形成一个浅浅的凹疤。

    冯大志还没坐下歇口气喝口水,就被张氏打发去里正家里给孩子取名字了,冯瑛数出剩余的所有铜板,递给张氏。

    “娘,我回来花了家里不少钱,这个你收着,我生下来还没报答过你和爹的养育之恩,现在我有钱了,你就当宽宽女儿的心,收下吧。”

    张氏本来想推辞,听到这番话,不禁感慨女儿长大了,算了自己就先收着,等女儿日后有急用,再给她。

    小金库还剩十九两。

    等冯大志再回来,天都黑了。

    张氏一般舍不得点油灯,乡下就算晚上有事,也是摸黑干活,但今晚的冯家不一样,堂屋饭桌上点着一盏豆大火苗的油灯。

    油是猪油,燃烧后有一股难闻的臭味,但并没有人注意,反而围着油灯,越凑越近。

    冯大志展开一小截红纸,上面有三个字,他在里正家里反反复复学了好几遍记住了读音才回来。

    “珏、琅、玮”冯大志知道自己家一屋子都是文盲,便开口给家人解释道:“里正说,这三个都是好名字,让咱们随便挑一个,瑛娘,你来拿主意。”

    祁珏、祁琅、祁玮,冯瑛三个都默念了一遍,最后用手指在第一个字上,说:“爹,这个字好看,叫这个吧。”

    还是要在冯家人面前隐藏自己识字的秘密。

    “行,这个‘珏’字的意思好,里正说君子如玉,咱家小乖孙就该是一块美玉,嘿嘿~”

    冯大志为自己能说出这么一番有文化有水平的话感到得意,哪怕是别人告诉他的,但从自己嘴里说出来,还是觉得唇齿留香。

    张氏觉得三个字都好,便也同意了,冯晖赶紧抱起小侄儿,开心的喊:“珏哥儿,以后你就是珏哥儿了!”

    张氏心悬到嗓子眼,生怕冯晖一个抱不好,忙伸手托在下面接着,冯大志也责怪他没个正行儿。

    行呗,冯晖算看出来了,无论什么时候,自己都是这个家最没地位的一个。

    冯瑛看出弟弟脸上的落寞,赶紧安慰他:“晖哥儿当舅舅了,赶明要给珏哥儿领个舅妈回家哦~”

    冯晖最害怕别人拿他的亲事打趣,瞬间脸涨成紫色的茄子,低着头把珏哥儿放在张氏的手里,逃也似的回自己房间了。

    留下冯家一众,哈哈大笑。

    珏哥儿仿佛被这欢快的氛围感染,眯着眼睛,开心的咧开了嘴角,露出一口没牙的牙龈。

    张氏稀罕的不得了。

    自是一夜无梦不提,时间到了第二天。

    冯瑛带娃也带出点心得来,她发现珏哥儿每次饿的时间间隔是一样的。

    白天一个时辰左右喂一次,晚上三个时辰左右喂一次,只要循着这种规律,带娃就很轻松。

    今天是珏哥儿洗三,冯大志一早便去冯家老屋请了二老过来,没个长辈见证,总是太寒酸。

    冯家人口简单,冯爷爷得了两子一女,老大冯大志种地为生,老二冯有志继承了他的木工手艺,现在在镇里木匠铺做木匠师傅,娶得是镇里胡屠户的女儿胡氏。

    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冯旺已成婚,女儿冯玥也于上个月定亲。老三冯梦兰是二嫂胡氏给做的媒,嫁的是胡氏娘家堂哥胡文轩,是镇上锦绣布庄的掌柜,也定居在镇里。

    并不是冯爷爷偏心小的,本来把长子冯大志作为木匠接班人培养的,但冯大志从小就跟屁股长钉子似得坐不住,总爱往田间山里跑,打过好多次都改不了。

    到现在冯大志都更喜欢种地,播种到收获的过程更让他满足,哪怕累一点都无所谓。

    幸好晖哥儿不像他爹,冯爷爷稍稍欣慰了一些。

    珏哥儿是冯家第四代的头胎重外孙,哪怕姓祁,都一点不耽误冯瑛爷爷奶奶的喜欢。

    爷奶快六十岁了,看着家里添人口依然喜不自胜,抱起珏哥儿,笑容就没停过。

    奶奶拿出一块长命锁给珏哥儿带上,张氏眼睛就红了,自己这婆婆向来对长房偏疼一些。

    人总说父母会偏心没出息的孩子,这么多年,小叔子和小姑子没少孝敬两位老人,但他们总是私底下偷偷拿来接济冯大志一家。

    要不是二老,别说家里还能养的起牛了,日子只会过得更艰难。

    长者赐不可辞,冯瑛替珏哥儿默默的收了起来。

    冯大志准备好了洗三的物品,一把大葱,预示着聪明;一把艾叶,预示着涤去污秽;一枚铜钱,预示着“添盆”。

    由二老开始,按长幼尊卑的顺序往木盆里添热水,一人一瓢,连冯晖都参与了。

    张氏生了火盆在旁边,倒是不怕冻着孩子。

    冯瑛给珏哥儿脱去衣服,轻轻放在木盆里,冯奶奶开始一边洗一边念叨祝词。

    她轻轻地将水泼洒在珏哥儿头上,“先洗头,作王侯。”声音中透露出对珏哥儿的期许。

    接着,她慢慢地清洗着腰部,继续念叨:“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

    随后,她仔细地清洗着身体的其他部位,特别是关键的部位,同时说着:“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做知州。”

    整个过程中,冯奶奶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似乎相信这些美好祝词会给她的重外孙子带来好运。

    她的念叨声在空气中回荡,与水流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在这个简单而又庄严的洗三仪式中,不仅是在清洁身体,更是冯家人在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对下一代的期望。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4_34649/174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