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 第49章 一个大胆的构想
    弘治并未理会胡思乱想的太子,而是传令李荣宣召集内阁大学士和各部尚书商议国事。

    朱厚照明白,弘治心中挂念的是受灾的百姓。

    有了这百万两银子,前线的士兵能及时领到军饷,河南水灾的民众也能早日得到救助,或许能救更多人的性命。

    \"叮,宿主援助国家百万两,助解水灾和边疆危机,浪值+。

    \"

    朱厚照近期获得的浪值颇丰,出售给寺庙的佛像,持续销售的镜子贡献最大,每日都有浪值提示。

    与王守仁谈论蒸汽机时,浪值也有显着增长,毕竟对方是未来能成圣之人。

    这次一次性增加了浪值,让朱厚照感叹系统的慷慨。

    距离中级十连抽的目标更近了一大步。

    朱厚照心情愉快地与弘治讨论起玻璃的用途,表示要将乾清宫的门窗都换成玻璃的。

    不久,朝廷三巨头刘健、谢迁、李东阳,以及兵部尚书刘大夏、户部尚书张升等各部首长齐集乾清宫,恭候圣旨。

    \"召集各位,是想再度讨论河南的灾情及边疆的军事状况。

    \"

    朱厚照在一旁聆听,察觉到弘治的语气中多了几分坚定。

    朝中重臣面面相觑,心中满是困惑。

    这两项议题早已讨论多次,国库空虚,增税措施也已实施,难道陛下是在催促增税的执行情况?

    大明的财政体系复杂无比,国库告急时只能临时增税,但这无异于杯水车薪。

    李东阳心思细腻,察觉到弘治突然重启讨论的背后必有隐情,于是率先发问:\"陛下是否已有新的解决方案?\"

    弘治直截了当回答:\"内库新进了一批白银,足以解当前困境,各位不妨商议一下。

    \"

    群臣恍然大悟,无钱时的策略只是权宜之计,如今有了资金,自然需要重新规划。

    听到有财源,张升身为户部尚书,最为欣喜,忙问:\"陛下,不知这批白银具体数额几何?\"

    既然陛下召集众臣共议,数量必定可观。

    张升大胆猜测,至少也有十万两。

    然而,弘治的回答却是:\"刚刚入账九十九万两,我们先集中讨论急务。

    \"

    朱厚照一听,心想还差一万两,随即明白这是给刘大夏留台阶下。

    弘治还记得他与刘大夏的赌约,原本只有少数人知晓,却被刘大夏自己大肆宣扬,称太子不知天高地厚,要在一个月内拿出一百万两。

    如今此事人尽皆知。

    这一百万两银子,大臣们早晚都会知道来源,他朱厚照也没有打算隐瞒。

    能赚钱就是实力,让这些朝臣见识见识也好。

    群臣闻言,皆感惊讶。

    皇帝的内库年收入不过二十万两,主要依赖皇家庄园、皇商和少量国家税收。

    弘治素来节俭,多年未曾大兴土木,后宫仅张皇后一人,大大节省了建筑和选秀的开支。

    内库若有盈余,也常补贴国库,这突如其来的九十九万两,为何不直接说是百万两?

    李东阳最先回过神,偷偷瞥了刘大夏一眼,又望向太子。

    这笔银子难道是太子赚来的?

    能参与乾清宫议事的都是人中翘楚,瞬间心领神会,纷纷偷看刘大夏。

    然而,众人又对太子如何在一个月内赚得百万两银子感到好奇。

    刘大夏既羞且怒,他无法相信太子能在一个月赚这么多,难道太子做了违法之事?

    弘治其实也不愿让刘大夏难堪,但国事不能因个人颜面而耽误,边关士兵和河南灾民正等待救援。

    更何况刘大夏对太子的无礼,也是他自己招致的。

    身为大明集团的总裁,公司运营困难,需依赖儿子在外赚钱补贴公司,弘治对此心中也有些尴尬。

    然而事态紧急,急需资金,更何况这大明江山终究会传给太子。

    刘健沉稳明智,见众人关注点偏离,率先发言:“禀陛下,目前银两充裕,应双管齐下,立即调配至河南救济灾民,同时解决边疆士兵的欠薪问题,以稳定军心。

    ”

    刘健的话语引导群臣重回银两分配的议题,有了银两才能做事,做事才能立功。

    平日沉默寡言的工部尚书曾鉴,此刻也大胆提出修复皇宫的建议。

    以往刘大夏总是最为激进,但得知这笔钱来自太子后,便无颜再开口。

    幸好首席宰相刘健一开始就设定了基调,边疆的资金得到了充分保障。

    经过讨论,这九十九万两银子还未在弘治手中多停留,便已有了妥善的安排。

    事情圆满解决,大家都心满意足。

    户部尚书韩文问:“陛下,内帑的资金何时能划入国库?”

    朱厚照心想,你胆子真大,直接就说划入国库。

    内帑的钱理论上属于皇帝的私人财产,你说转到国库就转到国库,连借条都不想打,恐怕压根没考虑过归还的问题。

    “划入国库?国库何时归还?”

    此时,大臣们听到不寻常的言论,都望向太子。

    张升习惯性地认为理所当然,以前弘治拨款给国库也没提过归还,今天太子怎么突然这么说。

    弘治也感到困惑,太子为何还想着让朝廷还款,而朝廷目前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偿还。

    既然太子开了口,众人也确信这笔钱出自太子,当面不便直接询问,回去后再安排人详查。

    张升看向刘健,思考如何回应,是直接拒绝,还是先答应下来再拖延不还。

    朱厚照未等他人开口,向弘治行礼道:“父皇,我看不必归还了吧”

    张升愣了一下,刚刚主张归还的人是你,转眼间又说不必归还。

    朱厚照停顿片刻,接着说:“直接以内帑的名义发放吧。

    ”

    弘治听了朱厚照的话,理解了他的意图。

    这笔钱指望不上国库偿还,不如以内帑的名义发放,让百姓直接感恩于皇帝。

    太子的做法虽显得小气,但确实有利于巩固皇权。

    况且这话他不便提出,由太子提出再合适不过。

    弘治询问大臣们的看法:“各位爱卿有何见解?”

    刘健身为百官之首,此刻需要表明立场。

    李公深思,刘公决断,谢公直言不讳。

    刘健的判断力,体现在他的果断,任何犹豫不决在他面前无处遁形,且他的抉择总是精准无误。

    金钱的运用应恰到好处,关键在于由谁来执行这一行动。

    表面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触及了皇权与文臣权力的微妙平衡。

    然而,资金毕竟源于皇家内库,皇上此刻想为自己的声誉投资,有何不可?刘健毫不犹豫地给予皇上这份面子。

    \"老臣认为,此举甚妙,让黎民百姓和将士们感受皇上的仁慈。

    \"

    既然已赞同,刘健便决定彻底做好人。

    首辅发话,小事一桩,群臣自然附和。

    \"眼前困境已解,若将来再现此类情况,各位有何高见?\"

    刘健理解弘治的忧虑,这次财政缺口由皇上自掏腰包填补,今后再遇相同问题,又该如何应对?

    这确是棘手的问题,朝廷财政的困扰非三言两语所能解决,且增加税收必然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其间的困难难以预料。

    \"陛下,此事需谨慎处理,内阁与诸位大臣需深思熟虑。

    \"

    弘治也明白临时讨论无法得出解决方案,于是让大家各自忙碌。

    朱厚照明白,最后那段话是弘治对他个人的提醒,改革税制的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3_33734/1518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