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穿越大明之在嘉靖眼皮下搂钱 > 第22章 吴家老太爷
    “但是十万两买个寂寞也忒败家了些,听我一句劝,哪怕你把书店分店开满全国都要比做这个强!”吴泽苦口婆心地劝着,可惜作用不大。

    “吴大哥还真是我肚子里地蛔虫啊,书店我正琢磨着开遍全国,方便以后跑江湖,不过这是后话,现在的事情是筹集开办自行车厂的资金,我敢打包票能赚,而且是大赚特赚。”王鞍又一次打出了包票。

    ‘自行车厂能不能赚再其次,开办的过程中培养的工匠和管理经验才是最值钱的啊。’王鞍心里也安慰自己。

    接下来王鞍将开办自行车厂的想法事无巨细地和吴泽念叨了一遍。吴泽虽然不太情愿,但是依旧耐心地听着,等王鞍说完,吴泽若有所思道:“这么的吧,我今晚回家和我家老太爷商量商量,看看他怎么说。”

    王鞍是吴家老太爷都夸赞过的后辈,在吴泽想来老太爷总归有法子劝说王鞍放弃。

    “要不还是晚上你和我一块去我家吧。”

    “行。”

    王鞍在报社待到报社下班,与吴泽一同去了吴家大院,由于吴家在县城的缘故,院子并不是很大,三进三出还是有的,在王鞍对明朝有限的记忆中,记得这种规格是不是有些违规,记不大清了。

    院子里住着的人口不多,只有老太爷和吴家大房在这住,其他人要么住在别处产业,要么住在乡下收租。

    对于王鞍的到来,吴家表示了热烈欢迎,主要是吴家老太爷对王鞍很感兴趣,常常说王鞍的思维天马行空,想人之所不想,思人之所不思。老太爷十分健谈,再加上年纪颇大,阅历丰富,天南海北、塞外风情、草原势力,无所不谈,王鞍七十多年的记忆储备,都被唬得一愣一愣的。

    “老爷子,今天我来是拉投资的,不知道您对自行车感不感兴趣?”

    “吴泽骑的那个?是个好东西。”老爷子几次想骑一骑自行车,都被全家后辈阻止,怕摔着。

    “对我打算在太原建一个自行车厂,目前缺乏资金,老爷子有兴趣投资么?”

    “详细说说。”

    于是王鞍又把筹建自行车厂的计划说了一遍。“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只要您这能投资十万两,等自行车厂建起来稳赚不赔。”

    老太爷听着连连点头,“这样,我这出八万两,占七成股,你需要出俩万两,占三成。”老太爷说话眉头都不眨一下。

    “太爷爷,这”吴泽急了,想提醒老太爷,但却被老太爷挥手阻止。

    ‘地主家的余量还是丰厚啊!’王鞍不禁感叹,”不行,我要五成,这计划实行中间还有许多实际困难,需要我耗费极大的精力。”

    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吴家出七万两,王鞍需要再出三万两,各占五成的股。

    这就意味着王鞍需要把目前所有产业抵押出去,而老太爷也正是此意,不让王鞍拿出全部身家,老太爷也不放心啊。

    与老太爷的谈话很愉悦,虽然结果略微超出了王鞍的底线,但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老太爷人老成精了。

    宴罢,王鞍被送去客房休息,吴泽连忙急道:“太爷爷,这生意这么大的风险,你怎么二话不说就要投钱呢。”

    “风险与机遇并存,何况有知府的支持,无需多言,家族的人我会去说服,你守好报社就行,更何况这是一条新路,不需要过多依靠官府的大生意,走通了万事如意。”

    “”

    “孙掌柜,现在需要你对咱们目前的产业进行一个估价,抵押出去,我需要三万两。”

    “之前开办煤场借的还没还完又借?”孙掌柜惊讶道。

    “对,我要开办自行车厂,需要这三万两,有了估价后找我二叔,让他帮忙联系能出的起钱的人。”

    王鞍合计着煤场、铁匠铺、报社股份怎么的也值四五万两,“不够的话印刷机技术也可以抵押。”

    太原府的迎晖门,俗称小东门,抗战期间日军便是率先从这座城门攻进了太原城。

    王鞍将自行车厂建设在小东门外的一处水流湍急之地,为的就是利用水作为驱动力进行锻造铁,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这里距离阳泉较近,而阳泉盛产煤、铁等矿物,虽然明代还未对阳泉进行开发,但提前做准备准没错,当然最重要的是安全,哪个敌对势力会闲着没事儿往太原府和东山之间跑呢。

    自行车厂的建设收到了当地百姓极大的热情,因为已经过了秋收的缘故,当地农民多去帮工以便赚钱养家糊口过冬。

    在自行车厂建设期间,榆次日报对自行车厂进行了跟踪报道,这让榆次日报重新走向了扩张的道路,毕竟自行车厂采用的全新工艺流程对商人和工匠有着极其大的吸引力,但大多数舆论对自行车厂的建设都是负面评价。

    “太原府新晋富商怒砸十万两投资自行车”

    “全新生产方式,商人的福音,工匠的灾难”

    “有史以来最失败的投资即将出现”

    对于这些烦人的报道,王鞍并未理会,继续对自行车厂抱以最大的热情,同时开出极高的待遇条件招聘有能力的工匠,通过报纸传播出去,这种招工方式给各大报社带去了极大的启发,同时各大富商也纷纷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启示。

    招聘启示的出现使报纸不再是独属于读书人的玩物,报纸也成为了各地工匠的必读之物。而王鞍的招工信息以最高的待遇水平吸引着全国无数顶尖工匠的心神。

    虽然多数工匠的自由都受限于权贵富商的限制,但总会有漏网之鱼,其中以胡卫的到来最受王鞍的欢迎。

    胡卫不只拥有二三十年铁匠经验,还提出了自行车厂建设几座炼铁炉来直接炼化铁矿,保障铁料的稳定供应,不再直接采购铁锭,以此来降低成本,毕竟铁矿石价格要比铁锭低的多,而且大量采购铁锭会使铁锭价格攀升,得不偿失。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3_33627/149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