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走出烽火狼烟 > 第23章 市政厅广场唱响三国歌曲
    1934年的9月,两名普普通通的乡下孩子,来自于普普通通的贫弱国家,走上一条看似普普通通的寻常道路,却突然被人拉高到云里雾里的地方,由一方大国的著名城镇和屈指可数的世界都市轻而易举地过度到另一方大国的著名大都会,且是相伴堆积如山的繁华与谈吐高雅的人物,怎能不助力他们迅速地脱离地面……

    同时,汉堡市政厅广场,坐着两个看似奇装异服的异辈男子。老头花里胡哨,汉子性情乖张。若是换个正经地方,俩人定会被人恰如其分地指指点点,可在这里却被人恰到好处地“粗心”忽视,丝毫没有画蛇添足的味道。在此时此地,讲话也可不用考虑周围,任你胡侃驴唇不对马嘴的迥异观点。俩人,实打实地坐在台阶上,从外到内根本没有云遮雾罩……

    “穿越到中世纪某寺院吗?俺看有四种思维方式:一,时间锁定,任你可劲儿翻阅空间页码。二,空间锁定,任你尥蹶子往复正负时间线。三,时间与空间一个体系维度:长、宽、高、正负夹零点时间。那就看你迷糊不迷糊了,天旋地转的。四,根本就没有时间,干嘛多此一举,只是物像的轮毂设定而已,心不动则幡也不动……”性情乖张的汉子唾沫星子横飞。

    “问题是有心吗?即使有心,那心先还是物先?若物先那幡还管你心动不动?”穿着花里胡哨的老头学着管鲍叔不以为言。

    苏俄来的乐队规模很庞大,还带来了大型唱诗班。乐器配备也超常规,军号与定音鼓都是原来的四、五倍配置。甚至还从彼得保罗要塞里运来了那时期的大钟与大炮,它们是最接近于1812年俄法战争时的声响器具了。这些,绝对具有心旌摇曳震荡不止的烘托效果,叫所有的观众们和柴可夫斯基、及他的恢宏作品一起,共鸣出优质的信仰和坚韧反击的不屈意志。

    看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来了!军号嘹亮!大炮轰鸣!战刀飞劈!排枪攻击。整个俄罗斯西部大地在法军的铁蹄下像霜打的野草一样瑟瑟发抖。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进入到中段之后,祥和、安乐、和睦、和谐的氛围彻底消失。紧迫感熙熙攘攘,对峙及嘈杂纷至沓来,极度兴奋与极度衰微各归其所。号角于高于低,旌旗似扬似弃,库图佐夫元帅带领俄罗斯军民矗立铁壁铜墙!

    老柴的1812序曲里,顿音处在不安、急躁、焦虑之时。浑浊的、嘈杂的、间断性的声音呼扇呼扇来袭——仿佛凶悍的猎骑兵与狂傲的骠骑兵们陷入超炫的死缠烂打,乃至机动游弋的龙骑兵和独树一帜的胸甲骑兵和枪骑兵,以及未来可期的掷弹兵……皆为直面厮杀!长枪阵列的挤碎,骑枪骑墙的倒塌,火绳袅袅、交火砰砰、顿起鸡血互搏之刺刀见红!

    老柴的音乐战争渐渐进入末尾。感受到了:马赛曲的旋律线,随着法国军号的颓废,正一步一趋步步颤颤地下滑与跑音;而天佑沙皇的调子随着俄国军号的嘹亮,一步一震步步高昂地引领炮声、钟声及大鼓声,冲向欢歌庆典!

    一部感人的爱国主义大作!一部恢宏的“人民性的音乐”!

    紧接着,《马赛曲》轰然起立!观众里的俄人与俄粉们不情愿地嘘着哆哆嗦嗦的口哨,顿然式微,转而销声匿迹……看啊!唱响在斯特拉斯堡,出征在马赛港,荣誉在巴黎的法兰西军团在前进、前进!祖国的子民们醒来吧,光荣的日子到来了!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玛拉绍~玛拉绍~敌人的鲜血,将浇灌我们的田野!昂扬巨力,爆撼大地。我们看到了,看到了,那排山倒海的骑兵铁流,尖角如矛,弯刀成林,顶着百多门滑膛炮实心弹、跳弹、榴弹和霰弹的凶猛攻击,冲向敌人的数十个四方战阵。敌人第一排举着近两米长的滑膛燧发步枪聚在一起,像一根根长杆指向马腿(瞄低才能跳向胸部),第二排第三排等待换枪,第四排第五排等待装填……一阵白雾弥漫,冲锋马队倒下一片飞驰的重骑兵,前仆而后继,龙骑兵短枪队冲上来了,骠骑兵飞刀队冲上来了,开火开火!甩刀甩刀!缺口打开,轻骑兵营队大群涌入,道道闪电上下狂舞,划掉敌兵头颅且迅捷杀向敌将,敌将茫然起来,敌击鼓兵慌乱起来,敌擎旗兵掷旗而逃……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玛拉绍~玛拉绍~敌人的鲜血,将浇灌我们的田野!至此,1812序曲里的大炮和大钟彻底哑了,而里面的马赛曲却轰然暴涨,俄罗斯的悠扬调子——“上帝拯救沙皇”被马赛曲彻底盖帽,巴黎的马赛之歌战胜了柴可夫斯基!

    “不对吧?我下船时刚好问过二副,他说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歌是《出征曲》。她咋出现在1812年了还很隆重呢?”金圆似乎才明白一点前面的两个曲子,不合时宜地后反劲儿说道。没成想周围立马站起七八个法人或法粉瞋目切齿一齐说“哪来的傻叉”,接又耸立七八个大鹅或鹅粉拍手称快一致道“人家说的是实际”。

    之后就是压轴的“德意志之歌”了。歌词是一位大学老师在一个小岛上写的三段诗歌,曲子是作曲家海顿的作品:“某某伯爵四重奏”之第三首乐曲“皇帝四重奏”之第二乐章的主题。本来是如歌慢板,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合而成的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室内乐形式,精致抒情,家庭沙龙,贵族雅士的自娱自乐。没想到却如此优美昂扬、荡气回肠般地营造出了交响乐一样的庞大气势和市政厅广场承之所喧哗的宏大场面。真的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最深刻最细致的器乐体裁和音乐形式啊。

    “工兵上尉”为之“惊叹”,“上帝拯救沙皇”为之“阿谀”,在场的绝大多数德国青年,俊朗的小伙和漂亮的姑娘,皆都高抬右臂45度,手指并拢向前,“德意志的妇女,德意志的忠诚,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为之“三呼万岁”“命与天齐”……而市政厅广场西北侧阿尔斯特河边,有块被人忘却的瘦骨嶙峋的“一战纪念碑”,却在默默哭泣。碑文写着:“1914年至1918年,这座城市的四万名儿子为你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首歌曲的另一个名字叫“德意志高于一切”。歌词依然是那位大学老师在一个小岛上写的三段诗歌。

    不过,魏玛共和国用了全部三段,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时期删去了第三段,而后来的联邦德国时期只剩下被删除的第三段了,一直到两德统一,仍然是“第三段国歌”。

    钱南默默说,这座美丽的有着75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都市,10年后将承受180多次空袭……

    嗨,恺撒。你来说一下:德意志民族那么喜欢读书,诞生了那么多的哲学家,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战争狂热分子……超越理性一毫米就是疯狂吗?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33_33479/145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