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心系兄弟,不愧是我大清的储君。”又一日给皇太后请安之时,康熙忍不住的对太子夸赞起来。

    此时已经从直隶出发,虽说太后伤了腿,但南巡一事,兹事体大,并不能随意叫停,皇太后的凤辇足够宽大,在众多宫人的伺候下,一路行来,皇太后并未遭到什么罪,只不过是康熙心系嫡母,请安次数愈发多了起来。

    皇太后慈爱地望着正喝着蒙古奶茶的胤祺:“太子友爱,胤祺懂礼,都是好孩子。”

    康熙的目光也随之望去,见着虎头虎脑的小儿子,尽管胤祺是他颇为宠爱的女人所生,并且由皇太后抚养长大,但在这之前,康熙并未在他身上投注多少注意,借着南巡的机会,又加之对太子的爱屋及乌,康熙对于胤祺也多了几分慈爱,他笑着附和:“胤祺确实好。”

    皇太后得到康熙的肯定,更是骄傲:“胤祺昨儿个还亲自给我端茶了,多有孝心。”

    端杯茶难道是多了不得的事吗?皇太后的语气好像他拯救了世界一般,胤祺被皇太后夸地脚趾抠地,一时讷讷,夹起一个烧麦狠狠咬下,满是羊肉鲜香的肉汁混着异域香料的味道,稍稍减少了胤祺的不自在。

    “这几天胤祺一直陪着我这老太婆,都没怎么出去,才多大的人,难为坐得住。”皇太后依然在使劲地夸赞,她也知道,虽说她能护住胤祺,但到底康熙才是天下的主子,要想让胤祺更好,还得在康熙面前留下好印象。

    确实如皇太后所想,听了她的夸赞,康熙望着胤祺的眼神更加柔和,孝顺这个品德,无论在哪里,都是加分项。

    “今日就出去走走,每日憋在屋里,没来得把人憋坏了。” 皇太后话锋一转,对着胤祺吩咐道:“前几天不是喜欢去找太子吗?待会儿让乌若带你去太子那儿。”

    额,皇太后这话一出,康熙脸上的神色微妙起来,胤祺也差点被嘴里的羊肉呛到。

    胤祺这两天没有去找太子,一个原因是担忧皇太后在路上身体不适,另一个原因是太子已经开始了他的课程。太子可不像胤祺,是个闲散阿哥,太子从小便被寄予厚望,前几天能够让胤祺缠着,是因为猎场一事刚出,后续事情不少,太子被康熙特许放了几天假,陪伴受惊的皇太后,如今一切已经处理完毕,南巡队伍复又出发,太子自然又开始了课业,且没有时间陪胤祺。

    但康熙自诩孝顺非常,皇太后这么说了,康熙也不好阻止,他摸着胡子,扭头看向梁九功。

    “皇玛嬷,”正在这时,胤祺将嘴里的烧麦咽下,撒娇似地说道:“太子哥哥有课业要完成呢,我去没得打扰了太子。”

    康熙的手从胡须上放下,赞赏地看向胤祺,正想顺势应下,皇太后却笑得更开心:“正好,太子的功课好,胤祺也跟着去听听,免得又被你皇阿玛的问题难倒。”

    这话一出,康熙一直噙着的笑意顿住,眉头紧紧皱起,胤祺也忍不住扶额,皇太后这话说得简单,但这事完全不可行。

    早些时候太子还和其他皇子一般,在尚书房学习,但在南巡之前,康熙以太子年岁渐长,将要接触朝政为由,从尚书房里单拎出来,将文华殿改为太子的进学之所,且将顾八代等人任命为太子的先生,为太子组建初步班底。

    太子地位的特殊,在方方面面表现出来,胤祺跑去和太子一道听课,这是实打实的僭越。然而皇太后从蒙古而来,对朝堂漠不关心,在她看来,这不过是让两个孙子相处更进一步,太子未来能够对胤祺更关照几分。

    康熙眉头皱得越来越紧,他斟酌着如何开口才能打消皇太后的念头又不伤和气,胤祺也飞速思考着如何措辞才能不伤皇太后的心。

    皇太后还乐呵呵地看着康熙,等着康熙的回应。

    “太后娘娘。”正当气氛越发凝滞的时候,跟随康熙而来,一直默默当背景板的宜妃笑出声来,她清脆的笑声打破了满室的沉默:“胤祺才学了多少,让他和太子一道上课,恐怕话都听不明白,依臣妾看,随驾的大人们哪个不是学富五车,教胤祺足够了,不如请万岁爷给胤祺指个大人,也不求他能考状元,能懂点道理足够了。”

    不愧是解语花!这一番话说的,合情合理,谁的面子也没驳,事情又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胤祺钦佩地看着宜妃,果然,能在紫禁城中混出头的人,谁都不简单。

    宜妃选择在这时候跳出来,自然也有她的考量,如胤祺所想,在皇太后和康熙之间转圜,确实是一个目的,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她这不省心的儿子。

    康熙在尚书房里询问功课,却发现五阿哥胤祺不懂汉话这场闹剧宜妃早便知道,生性好强的她,为了这事在后宫其他妃嫔面前感觉抬不起头来,也为胤祺发愁,但随即胤祺便生了病,担忧地皇太后更是不许胤祺再在学业上费神,宜妃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万岁爷看中阿哥们的学业,胤祺被皇太后这么护着,绝非好事,但皇太后固执起来,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难得皇太后主动提出让胤祺去上课,宜妃当机立断,抓

    住了这个机会,拳拳爱子之心,实在令人动容。

    和皇太后说的话相比,宜妃说的可算是戳到了康熙的痒处,对于皇太后的放养,他本就不赞同,不过出于各种考量,没有直接反对,这次趁着宜妃提出的机会,康熙欣然应允。

    “林海正在姑苏主理盐政,朕记得他是康熙六年的探花,又精通满文汉学,让他来教胤祺,很是合适。”

    康熙说完这句,又对着迷茫的皇太后说道:“林海家祖上是随着太祖起事的,早些年也封过奉国将军的,到了林海这一代,虽说不能袭爵,但林海凭着科举,考了探花出身,是个难得的人才。”

    皇太后细细思索了一番,终于想了起来,满意地直点头:“那个林家啊,我知道,他家是个好的。”

    就这样,皇太后和康熙共同拍板,胤祺的临时先生就这么定了。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27_27590/286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