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宋第三帝国 > 第144章 农商皆是国本
    王华阳说道:“强兵的问题还有很多,提高士兵饷银只是其中一项,以后朕还会有更多的措施去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强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以后再说,师父身居高位多年,想必早就想过如何解决百姓富足的问题,就请师父讲解一二吧。”

    文天祥放下筷子说道:“富国之道,首在富民,富民之道,首在富农,只有农民富足了,粮食丰收了,国家仓廪实,自然就富强了,昔日商鞅变法,二十年内使秦国崛起与东方六国,正是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使秦国的国力超越东方六国,最终统一天下,汉朝建立后,汉文帝、汉景帝同样采用重农抑商,支持农业发展,最终创造了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同样重农抑商,创造了有名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同样采用重农抑商政策,使大唐迅速安定下来,仅用数年时间,打败突厥,成为天可汗,并创造了贞观之治,这些明君之所以创造盛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农抑商,所以我大宋要想光复中原,应效仿这几位明君,采用重农抑商政策,迅速发展农业,使国家府库迅速充实起来。”

    王华阳听着文天祥的话,想着如何辩驳。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形式,具体表现形式受到当时经济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所有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国策,包括经济发达的南宋也是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

    在中国两千余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与历史相伴相生。

    重农抑商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和巩固的春秋战国时代,成熟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时代,之后便被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继承,古代的中国是封建专制的农业帝国。

    历代中国王朝都强调“以农为本”。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生产。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提高农业产量,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农业生产成为财富的标志,农业生产又依赖土地。

    因此土地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财富,地主阶级没有新的财富增长点,就开始囤积土地,这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一个旧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如此循环往复。

    历史书上明确记载中国自明朝中后期,在一些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当时明朝统治阶层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对资本主义萌芽非常害怕,世人可以通过拥有土地之外的财富,这样就会对朝廷形成威胁。于是朝廷采取各种措施将资本主义萌芽给掐断了。

    重农抑商的政策最终导致中国的社会财富没有得到爆炸性的增长,在鸦片战争到来之际,中国的经济主要还依靠农业,虽然中国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球的三成,但是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及陶瓷、茶叶、丝绸等,当西方以蒸汽为动力开展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采用着两千年前的生产方式,农民生产了一年,仅仅都温饱,根本没有多余的银子购买手工业产品,而中国生产的手工业品,尤其是纺织业,在大工业大机器面前,成本是人家的数倍至数十倍,完全没有竞争力,中国的小农经历更是限制了市场的形成,久而久之,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早期确实起到了稳定国家,积蓄民力的作用,但是农业的产值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大的财富,必须要发展商业。

    王华阳示意太监将碗筷收走,接过漱口水漱了漱口,并接过毛巾擦洗过双手。

    王华阳慢慢的说道:“师父,农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毕竟有句古话叫做“无农不稳”吗,农业丰收,农民就能稳定,农民不造反,国家就能发展,但是咱们现在处在的时代和地方不一样,昔日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使关中八百里秦川成为大秦的粮仓,秦国百姓有了粮食,自然参军的热情高涨,但是您别忘了,秦国自己重视农业,并不是因为商业不需要,相反,秦国拿出自己的物产与东方六国进行交易,保证自己需要的战略物资都能够买到,如今,大宋偏安海外,自身物产有限,单纯的发展农业,仅能保证百姓温饱,不能解决百姓更高水平的生活要求,农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商业才能发展经历。”

    文天祥说道:“皇上,您说的这些三百年前王安石太傅曾经推行过,确实成效显著,王安石变法期间,大宋国库积累了朝廷二十年的用度费用,并且出兵收复了现在的甘肃,拓地两千里,但是变法最后随着神宗皇帝的驾崩被取消了。”

    王华阳这才想起历史书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当时历史书上介绍了整整一页,原本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变法,现在自己身处这个时代,才发现王安石变法是多么的超前,如果王安石变法能够像商鞅变法一样被后世君王执行下去,就不会有后面的“靖康之变”,大宋说不定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但是历史书上简简单单数百字,根本不足以将王安石变法完整的展现出来。

    王华阳问道:“师父可还记得王安石变法的详细内容?”

    文天祥说道:“这个微臣当然记得,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正确的,简单的修正一下,对现在的大宋也是有帮助的。”

    王华阳说道:“那就请师父给朕详细讲一下吧。”

    于是文天祥慢慢的说道:“王安石变法,是在我大宋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展开的一场自救运动,涉及经济、军事、政治,农业等等,只要是大家能想到的,当时王安石大人都想到了,并且做了详细的规定。”

    文天祥接着说道:“尤其是经济上,王安石推动商业税改革,使得国库的税银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数年时间,改变了大宋国库常年亏空的局面,军事上,王安石知道大宋之所以打不过金人,是因为缺少战马,因此鼓励民间养马,使大宋马匹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了马匹,大宋的军队就可以长距离奔袭,以往胜利后,只能看着金人逃跑,但是有了马匹后,可以直接追着金人打,大大挫败了金人的锐气,军事改革的胜利,更是让大宋军队一举击败了常年盘踞在甘肃一代的藩镇力量,使得大宋的国土直接达到甘肃,形成建国百年来最大的版图。”

    文天祥顿了顿说道:“王安石变法,更是在农业上开创了官办贷款制度,也就是说,农民芒种的时候如果没有种子,可以向官府借贷银子或者种子,等来年收货的季节将本金和利息归还官府就可以了,虽然官府也收利息,但是与民间高利贷相比,利息低的多,有了官府贷款,没有银子的农民可以向官府借贷,官府闲置的银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农民也有银子买种子耕种,民间的粮食产量也得到了保障。”

    文天祥又说道:“政治上,王安石着手解决了冗官的问题!”

    王华阳问道:“什么是冗官?”

    文天祥说道:“冗官就是一件事本来一个人就能办好,但是却找了三个人来做,多出来的人就是冗员,冗官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与大宋建国时大量的封赏有关系,冗官的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官府办事效率,还增加了官府的支出,王安石根据当时的情况,采用考核制,将没有用的官员和多出的官员要么撤职,要么分到别的有缺额的衙门,使大宋冗官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文天祥洋洋洒洒的讲了一个时辰,并从中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王华阳听完,叹了一口气说道:“可惜了,如果当年王安石变法能够持续五十年,哪还有后面的这些事情。”

    文天祥虽然给王华阳讲解了王安石变法,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很多细节文天祥也记得不是太清晰,好在大宋朝廷东渡时,带来了大量的典籍,王华阳可以通过翻阅皇家档案找到当年王安石变法的第一手资料,王安石变法基于的是中原王朝的改革,而现在自己仅仅统治大宋三岛,国情不同,王安石的变法措施现在只能等日后光复中原在改革了。

    文天祥说道:“历朝历代变法,只要是由大臣发起的,一般会随着君王的离世被废止,皇上若要做千古一帝,变法就要由您自己发起,这样,大臣们就不敢不执行,相对而言会更加顺利。”

    王华阳对文天祥的话大为赞同。

    于是王华阳说道:“既然师父都这样说了,那朕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朕要废除“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国本,商业同样是国本,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只有发展商业,才能让大宋富强,一味的重农抑商,虽然可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国家变得稳定,但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稳定的大宋怎么能光复中原,刚才你也算了,大宋要想提高士兵的饷银,需要三百八十万两银子,如果只从土里刨银子,要刨多少土地才能够刨够这些银子,只有发达的商业才能快速的积累财富,大宋三岛本身物产匮乏,能拿出去交换银子的商品中原地区都有,并且质量还不如中原,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只有通过转口贸易,将中原地区的商品运往南洋、天竺、阿拉伯国家,再将这些国家的特产运往中原,咱们从中间赚取差价,如此,才能在数年之内积累够光复中原的财富。”

    文天祥说道:“皇上,您说的这些臣不懂,商业的事情您可以找赵瑞大人或者范毅咨询,臣只知道自古以来尊卑有序,纲常有伦,天、地、君、臣,士、农、工、商,商人是不入流的角色,地位还不如农民,皇上突然将商人的地位提高到和农民一样的地位,怕是会引起百姓的不满,商人不事生产,是一群好吃懒做之徒,将东家的东西卖给西家,从中间谋取利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商人只是起到一个搬运的作用,东西没有变化,还是那么点东西,但是商人从中间收取数倍的银子作为自己的酬劳,如果商人的地位与农民相当,商人赚取的巨额利润会让更多的人去经商,如此,田间将无耕作之人,没有了耕作之人,粮食就会减少,粮食减少就会引起农民暴乱,从而引发国家的动荡,数千年来,朝廷都将商人定位下九流的角色,目的就是不能让更多的人去从事经商,商人即使赚了银子,但是在官府那里,其地位也不如农民,商人不得参加科举,商人不得从政,就是怕商人将这种投机倒把、好吃懒做的恶习带进官场,如今您把商人的地位提高,恐怕会引起社会上巨大的动乱。”

    文天祥对王华阳的话一向言听计从,没想到自己刚提出要将商人的地位提高,文天祥的反应就如此强烈。

    文天祥继续说道:“商人持有巨额财富,一旦商人的地位提高,商人就会进入官府,进入到大宋的角角落落,如果商人依靠官府的力量为自己谋取利益,其危害性将不可估量。”

    王华阳看着文天祥如此激动,心想要想废除“重农抑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朝堂之上对商人的误解,要不然,文天祥如此开明之人都不能接受,朝廷里那帮文人更不会接受。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26_26461/223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