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兴汉 > 第169章 是杀是用需时机
    “彼等羌胡,义附大汉。

    以微臣之建议,当赦免。

    如此千余人为义从,可得精兵一支。”

    黄门侍郎张昶道。

    马宇也点点头,附和道:“况且刘去卑乃是世祖和郭后的后代,其心多向汉庭。

    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当赦免其罪。”

    刘辩点点头,却又看向荀攸:“公达,以你之见呢?”

    荀攸深吸一口气,说实话,他也觉得应该赦免。

    但是

    需要划重点了。

    一连两个人都建议赦免,但领导依旧不满意,继续问第三个人,显然这里没有他想要的结果

    这个时候,黄琬忽然开口道:“陛下,于夫罗等人本就是应朝廷之命来平定叛乱。

    而且因为征召的勇士太过,导致匈奴人内乱,连于夫罗的父亲羌渠都被杀死。

    朝廷当立即派兵平定匈奴人的叛乱,并扶持于夫罗为单于。

    如此才是朝廷该有的姿态。

    但朝廷既不出兵平叛,又不允许于夫罗返回族地,且不供应粮草,致使其随白波军攻略地方,不过求一口饭。

    此等情况下,我若杀之,岂非不仁不义,不礼不法?!”

    他却是瞧出刘辩想杀人,所以仗义执言。

    “这个”

    刘辩皱眉沉思。

    作为天子,其实也就是大汉公司的掌舵人——董事长。

    很多事情,并不是他能够一言而决的。

    如马宇、张昶的等黄门侍郎,类似于董事长身边跑腿办事的,说的话顺耳就听,不顺耳就不听,都没什么。

    但侍中黄琬则不同。

    资历重,名声高,世家,江夏郡的冠族大姓代言人又是侍中。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大汉公司董事长刘辩身边的高级幕僚,而且还有股份,是个股东

    最关键的是,黄琬此刻所说,也确实是大汉应该做的。

    当然了,刘辩作为董事长,要是逆势而动,乾纲独断也可以。

    但如此一来,大汉公司也就会变得乌烟瘴气,董事长身边的人都是些溜须拍马和别有用心之徒。

    真正有能力的人,都开始思虑新的出路,或者暂且蛰伏起来,等候时机。

    “我记得之前马黄门建议招降匈奴人,黄卿你可是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

    刘辩幽幽开口,声音中暗含杀机。

    “此一时彼一时也。”

    黄琬并未退让。“昔时,匈奴正自骄横,当然要痛击之。

    如今其折损过半,心气已失,且已投降。

    我等若是杀降,既有失大汉体统,又为不祥之召。”

    刘辩点点头,道:“带刘去卑过来吧。”

    听到这句话话,黄琬和荀攸都松了口气。

    黄琬内心:天子是个明主,还很尊重我,嗯,我也不差,君臣一心,大汉未来可期!

    荀攸内心:好险,差点成了佞臣

    在等待去卑的过程中,刘辩又开口道:“黄卿,我常在思虑。

    我等大汉士族,欺羌胡之人蛮夷不开化,许之以利,是故有张纯张举等借助羌胡的叛乱。

    而羌胡则欺我大汉之好名和图谋,所以甘为利刃,只求好处。

    长此以往,但有边疆重臣欲反,则羌胡见有机可趁,可趁机起事。

    事成则狮子大开口,事败则献上降表,单于还是单于,羌胡还是羌胡。

    长此以往,羌胡反而左右逢源,日渐壮大,实在是心腹大患。

    且大汉子民因事而叛逆,则全部族诛。

    如此,对付自家子民和依附的羌胡以两套标准,岂不是动摇国本。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这正是刘辩想杀匈奴人立威的原因。

    只不过经黄琬劝说,他也知道这个时候杀匈奴人,却不是好的时机。

    “陛下慧眼如炬,深谋远虑,却是老臣没有想到的。”

    黄琬躬身一礼,“此番事了,当朝廷共议,如何管理四方蛮夷。

    然后行之以制,若其再有反复,则杀之不赦。”

    闻言,刘辩不由得笑了起来,黄琬这家伙,还真是老辣又圆滑。

    先夸我几句,然后又说回头大家讨论讨论再讲

    “喏,把此事记下。”

    刘辩吩咐赵淳和裴茂。

    “陛下,如今匈奴人大败,折损过半。

    以臣之见,可遣一使者去游说于夫罗,其若愿降,可驱之以前部,以攻灭白波蛾贼。

    其若仍执迷不悟,则河东之地,便是其埋骨之所。

    至于匈奴人,我等可扶持刘去卑为单于。”

    荀攸建议道。

    作为荀子的后人,他还是不甘心做个佞臣的,虽然他现在很可能已经被打了“天子心腹”的标签

    所以积极献策,争取做个有能力的心腹。

    “臣不才,愿为使者,若事不成,请斩某头。”

    荀攸的话还没有落下,黄门侍郎马宇便更加积极的请愿。

    马宇不顾荀攸有点冒火的眼神,此刻正正的看着天子,一副我愿意为了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样子。

    至于荀攸,他只留给对方一个侧脸。

    刘辩洞若观火,心中暗笑。

    招降匈奴于夫罗,之前马宇就提过,不过时机不成熟。

    计策其实很简单,要用的正确的时机,那才是好的计策。

    这就是马宇和荀攸的差距。

    只不过马宇一腔热血还是有的,即便现在去招降,也有很大的风险,毕竟于夫罗的弟弟呼厨泉刚被杀了。

    这就需要使者的如簧之舌了。

    很多事情做不成,其实不是没有利益,只不过因为一方的傲慢,或者口才,或者其他等等

    马宇虽然有抢功的嫌疑,但对于上位者来说,却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就好比,颍川人荀攸提出一个好的项目。

    然后扶风人马宇跳出来说,我要去当项目经理。

    从制衡的角度来说,是要马宇去。

    毕竟只要成功了,那马宇和荀攸都有功劳。

    也就是说,两方人马都有果子吃。

    只不过明显,操盘项目的功劳大些罢了。

    但问题在于,让马宇去,他会不会把事给搞砸了

    如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袁绍采用郭图的计策,但用张合去进攻曹操大营,其实就是从制衡的角度去处理问题。

    只不过张合搞砸了(“张合的能力或者态度是欠缺的,曹操夜袭数十里,疲惫的情况下攻下重兵防守的乌巢。

    而张合带领重兵,却攻不下曹洪把守的营寨,还是曹操已经把精兵带走的营寨。

    不要说袁绍想害张合,张合若是能攻下曹操的大本营,这是何等大的功劳?!”

    这里是刘辩的画外音,不喜者请喷刘辩)

    如同此时,马宇的态度虽然没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了马宇的能力一般。

    “陛下,臣愿立军令状,如不能说降匈奴人,愿斩某头!”

    似是察觉到刘辩的态度,马宇愈发热烈的请求道。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26_26447/222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