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跨时空直播后,我成了时代导师 > 第172章 有一座大山
    随着一首首或大气,或简朴,或细腻,或婉约的诗句流淌进各个时空,一些新的思潮也在渐渐的成型。

    那是一种带着豪迈气息的浪漫主义,它在鼓舞着这些人看向某个更遥远的方向,只是让他们感到吃惊的是,当他们踮着脚尖去远眺时,他们却发现自己看到的“景致”其实就在自己的身前。

    这些“景致”离他们实在太近了,近到他们早已忽略了这些“景致”的存在。

    那个在街口赤脚要饭的孩子,那个在城门前被抢走柴火的老人,那个被压着扔进妓馆的女孩。

    他们无数次的看见过这些“景致”,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在意过。

    他们享受着自己春日时在田间的悠然自得,享受着自己夏日时在凉亭溪水间的清凉舒畅,享受着秋日在猎场的快意驰骋,享受着冬日在温暖房间里的安然入睡。

    他们发现,在自己的眼里,从来都没有过那些辛勤耕作的农人,那些食不果腹的猎手。

    而这些人的衣不蔽体,瘦骨嶙峋让他们觉得有辱斯文,所以他们会命人将这些人赶走,以免坏了自己的雅兴。

    这样的感触让他们心中憋闷,也是在此时,又一首诗句被念了出来,这一次,他们内心的震动中,染上了一抹恐惧。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光幕里,又一场战争开始了。

    整个光幕的视角从江西一域扩展到了整个华夏大地。各路军阀的混战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着,一时间也弄得各时空的帝王将相们有些恍惚,因为比起那支可以用圣人来定性的军队,这些军阀才让他们体会到了一些亲切感。

    当中原大地上的战乱因为一封通电而结束时,古人们知道,那支队伍真正的考验到了。

    数据的对比是直观的,而且是可怕的。扩张到四万人的成绩,让一众皇帝听得心惊胆颤。与此同时,十万人的围剿部队又让他们本能的松一口气。

    但在知道了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这场战役时,一些皇帝刚刚松下来的一口气,就又被提了起来。

    当一副对联被挂在光幕上时,各时空的人们,不管是谁,都在想方设法地将对联上的东西记录下来。

    他们知道,这是兵法。一时间,很多皇帝心慌了起来,他们太害怕百姓知道这些东西了。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只有朱元璋在若有所思的念完对联里的内容后,摇头苦笑了起来。

    他第一个意识到,这种兵法根本就不可能用在自己的时代,或者任何其它的时代。

    原因和上一次的外线作战一样,想要实现这样的战术机动,需要的是将领对军队有着绝对的掌控力。没有这个掌控力,这种战术只会让军队变成四处乱窜的流寇而已。

    而他已经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一掌控力到底来自哪里。

    和朱元璋一样,有着同样领悟的帝王将相其实有不少,特别是诸葛亮。他敏锐的察觉到,自己阵营目前所处的状态,其实和这未来的历史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光幕里,代表着这支军队的数支红色箭头在山林间游刃有余的穿插,而代表着围剿军队的青蓝色箭头则在高速推进,于是战机出现了。

    龙冈这片区域,一块狭长的盆地被群山环抱在其间。所有懂军事的古人都知道,这样的地形打一场包围战是游刃有余的。

    如他们所料,前突太快的敌军主力被轻松消灭,接着就是连续性的溃败开始出现。剩下的时间就是最纯粹的追击,一点三万人的直接损失,让古人们觉得出乎意料,但又好像是理所当然的。

    振奋和失望的情绪同时在各时空中出现,纠缠。这是内心的本能期盼和所在立场的天然抵触带来的。

    不过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这场胜利并没有带来最好的结果,一些人事任命的调整开始出现,这让很多帝王将相闻到了熟悉的味道。

    而一些外国组织莫名其妙的加入到了其中。则让古人们理解了三千未有之大变局的另一含义,那就是建立新世界这种事,居然需要外国人来教。

    这一认识让很多古代的有识之士感到了愤怒,感到了窝火,也感到了无能为力。

    随着调整期的结束,又一场战役开启了。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听完这首诗,古人们再一次提前知道了这场战役的结果。

    只是二十万人的围剿兵力着实让古人们感到了吃惊,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又一次见证了一场场的会议,各种分歧被摆在了桌面,讨论似乎永无止境。

    各时代的沙场老将们觉得莫名其妙。他们实在理解不了这样的开会的模式。

    光幕上,敌军正在步步为营,三路推进。深沟壁垒和碉堡机枪的漫长阵线绵延了八百余里。而另一边却迟迟不动,完全没有了第一次战役时的果决。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古人们都大致猜到了原因。

    分兵撤离,放弃一切的提案让朱元璋直观的感受到了愚蠢两个字的形状。好在正确的策略最终还是被执行了下来,尽管过程有些曲折,但结果至少是好的。

    看到这里的诸葛亮已经不住的摇起了头,他已经预想到,这支军队为什么在后来被围追堵截了。

    他突然觉得,其实原本的一切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旧时代的窠臼仍然在顽固的滋生着,只是它被某个难以用语言去形容的变量压制住了。

    这个变量仿佛一座擎天的大山一样,将一切负面的东西压在了自己的身下。这需要多大的力量,多大的自觉,多大的智慧,他根本无法估量出来。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4_14082/361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