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大魏女史 > 第102章 郊野讲诗
    源小郎两边救火,扯住宗隐一起把伙伴拽上沟坝。他低声嘱咐:“算了,先忍着,强龙不压地头蛇。”

    扑嚓、扑嚓——元珩觉得这个嘀咕说话的似心眼最多,朝对方连扔两把土。

    忍不了了,源翼瞋目竖眉:“我日……”

    “别冲动。”宗隐死死抱住他腰。

    源翼指头连点元珩两下,咽下这口气。

    “怂货。”元珩冲这三人做个抹脖子的动作。他是瞧不惯尉窈这些汉家学子,但是在外头,他和这伙讨厌鬼是绑在一起的,怎容洛阳来的狗屁浪荡子随意招惹,当他们学馆的女学子是什么!

    另一边,元静容把鞭子塞尉窈手里,横眉刀眼地教她:“那人再来扰你,你就这样——”她做个抽打姿势。

    尉窈点头,使劲比划一遍。

    郭蕴侧着脸憋笑。

    元静容被气笑:“你挠痒痒呢!”

    尉窈再比划一下:“我多练练会学会的,元女郎,刚才多谢你为我解围。”

    “嗯。”元静容坐到车板上,背朝尉窈几个,腿悠哉晃荡几下后,她忽然放声唱:“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尉窈和郭蕴相视一笑,同唱:“一之日觱发,二之日……”

    “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柳贞珠、孔毨也跟上。

    元子直声起,为只有女子声的歌音添加了一种平衡韵律:“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接下来,元珩也放开歌喉,凡会唱的学子们在《七月》诗的第二段全部跟上。田野农民里竟也有会唱此诗的,只不过曲调跟学子们唱的不相同。

    孔夫子大感兴趣,下令:“去,谁记曲快,过去寻人,把此曲学会。正好,已走了一段时间,都在此休息吧。”

    袁翻感叹:“到底是百年都城啊,人杰地灵,先说好,两种曲都要教我。”

    “尉窈学曲最快!”好几人同时说的时候,尉窈四名女弟子已经手挽手冲下坝沟,尉窈回首喊:“元女郎,快啊,来!”

    “嗤,一群胆小鬼叫我壮胆。”抱怨归抱怨,元静容还是追过去了。

    胡乌屋走到垂头丧气的宗隐三少年那,轻言轻语问:“你们是哪个学馆的?”

    冯行回她:“我们是洛阳人。”

    “哦。”那就是没有学馆念书呗,胡乌屋掩藏鄙视,再询问:“我以后也要去洛阳,洛阳比平城热闹么?”

    “热闹多了。”

    “可我听说那里学馆很少,是么?”

    “才迁都几年,以后肯定胜过平城的。”仍是冯行应答。

    胡乌屋又道:“你们挺勇敢的,刚才竟然和那些帝室子打架。”

    “他们是帝室子弟?”

    “嗯。崔学馆接收学子从来不论出身,高贵如帝室子弟,贫贱如那个尉女郎,只要肯上进,崔学馆均同等对待。”胡乌屋指着田野方向,声转低,“衣裳料子最差的那个。”

    是她!宗隐急问:“她姓郁?哪个郁?”

    “勋臣尉氏的下等族民,你说哪个尉。”

    宗隐十分不悦:“你很高贵么?”

    胡乌屋眼眶顿时发红。

    冯行心生怜惜,数落伙伴道:“你干嘛这么说女郎,别理他,我姓冯,你姓什么?”

    “哼!”胡乌屋装着赌气离开他们。一群连学馆都没进过的人,在洛阳顶多是低级官吏的亲族,哼,也配问她姓什么!

    宗隐的郁闷一扫而光,站起来向田野眺望。她姓尉啊,他知道她姓尉了。

    尉窈五人学会了歌调,踩着田垄往回走,两只蛤蟆蹦跶过路,崔琬婉害怕,想等着蛤蟆过去她再过,元静容烦得“哎”一声,连泥带蛤蟆一起撅飞。

    沟坝很陡,孔毨、崔尚把尉窈几人拉上来,元静容不用。

    高柳县离平城有百里地,今天肯定走不到,孔夫子有意锻炼众弟子,傍晚时停车乡野,让弟子们跟着仆役学习扎毡帐,挖土灶。

    这个时候,节从虎贲薛直孝的麻沸散劲过了,睁开眼,好一会儿才回想起自己为何受伤。

    守着他的狱令史管贤赶紧唤府兵去找位官长过来。

    “我在哪?”

    管贤:“在牢里,这两天要审很多案子,官长常在此,所以你在这里养伤最安稳。”

    “现在什么时候了?”

    “不知道。按着麻沸散的时辰算,应该快酉时了吧。”

    接完骨后的薛直孝疼得直叫唤,管贤只好给其服了一剂药。

    主簿过来了。

    薛直孝问:“伤我的府兵呢?既是比试,不要因他伤了我就惩罚。”

    “薛勇士别管这些了,安心养伤。”

    “赵修呢?”

    “逛坊市去了。”

    “你们可得找人跟好他,别让他伤无辜百姓,损太子声名。”

    “放心。”

    “元刺史呢?”

    “陪赵修呢。薛勇士有事可以和我商量。”

    薛直孝想试探的全不如意,气地闭上眼。他最不满意元刺史,简直分不清主次,赵修连太子交待的什么事都不知,陪他干什么!

    华月普照。

    东四坊的池杨巷口,牛郎君在徘徊犹豫。崔翁病了,时常不清醒,唯一吐露的话,是重复着一个人名“尉骃”。他逼问僮仆峨峋,知道了尉骃是尉学馆的夫子后,打听到尉家住这条巷里。

    崔翁怎会如此惦记一个姓尉的人?

    峨峋说他只知道“尉夫子是翁的心结”,什么样的心结?解开后,翁的身体能好转么?

    牛郎君想了想,还是离去。他不能冒失去尉家敲门找人,尉骃未必肯跟他去探望崔翁,不然峨峋早找过来了。所以他得琢磨个办法,制造机会结识尉骃,有的读书人心眼直,说不定几句赞美、几杯酒下去,便能试探出对方与崔翁的关系。

    郊外被月光照得更亮。

    学子们露宿之地的里长带着邻里十几孩童来了,今晚是讲诗的第一夜,讲诗人是崔致,讲解的是《郑风》篇的第一首诗《缁衣》。

    该篇共二十一首诗,对应训义学舍的二十一名弟子。尉窈写字最快,由她做记录,过后会和夫子给的课业笔记做比较,看崔致有无漏讲。孔夫子允许诸弟子在他给的内容之外加入自己的理解,但是能照着笔记讲、回答出孩童的提问已经不容易,再延伸讲授就更不容易了。

    宗隐对诗没兴趣,他不时踮脚,可是怎么都瞧不见心仪的女郎。近旁唯一的树被那个恶女郎占了,这可怎么办?还是源翼有办法,与冯行轮流将宗隐扛到肩头。

    “看到没?”
本文链接:https://www.tailaixsw.com/11_11339/488084.html